人的情绪情感是如何被区分的?数百年来,研究者一直在确定情绪的类别和数量。例如: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二卷区分了15种情绪情感;几百年后,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列出6种低级的情感和5种高级的灵感;笛卡尔在《灵魂的热情》中区分了6种主要的灵魂激情;18世纪的道德家哈特利列举了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的10种一般情感;20世纪心理学家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描述了10种的不同情感状态。如果情绪情感的状态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人类到底有多少种情绪情感的状态?为何直到现在也无法有一致性的结论?它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具备容易被识别的特征?什么时候才能像房间里的桌子或者桌子上的橘子一样,有明确的数量、种类和质量?
根据人类的进化,经过人类对情绪情感识别的困惑,这再次说明情绪情感不是在我们血液中被发现的物质,而是许多场景组织起来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在这些故事中,我们既扮演角色又担任独白的体验。
在众多场合的体验中,最丰富的土壤当属爱情这场景。两千多年来,人们对爱情的表达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从本质分析,这只是同一旋律下的不同表演方式。分享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的诗:
如果允许我亲吻你那甜美的双眸
想亲就亲,不管多少次
我愿亲吻他们超过三十万次
而那还远远不够
这充满浓烈情绪情感的诗意,仿佛很前卫,但毫无疑问可以确认爱情作为人类基本情感这一事实基本从未改变。这些诗句中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情感体验更可以在这些诗中发现自我感受。正因为如此,我们本人正在积极参与建构我们所处的传统下的场景且同时担任解读自己场景的独白人,我们不可能使用超过自己的所处文化背景进行自然地的解读,所以我们总是能够自我证实和自圆其说。
情绪情感是精心策划的表演?我们对于情绪情感的表达对交往中的交互行动的意义非常重要。比如:我们说话的语气、语调、目光、姿势;我们的眼泪、笑声、鬼脸、不经意间的动作,诸如此类的躯体表情和动作,无不需要大量文化教育的训练和培养。如有异议者称:“经过培养的情绪情感仿佛预谋好的,而当我体验到某种情绪情感的时候,它是自然发生的。当然很多时候,会因为不经过大脑支配的情绪情感而感到后悔。但是如果情绪情感都是预先计划的,就不再有真实性而言”。从某种角度分析,预先计划的情绪情感会失真,有一定的原理性。比如:我们走路姿势,哭泣表情、读书状态,这些行为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未经谋划的,但是谁可以否定这些行为无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人们观察、学习这些行为艺术表演,不断重复这些行为,直到他们成为自我的一部分,这自然难道不是文化的功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