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你好,我们》,作者李小萌,中信出版集团·光尘文化2023年4月出版,13.6万字。
李小萌,播音专业毕业,1996年进中央电视台,担任记者、主持人,曾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主持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2015年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2018年重返职场,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女性成长的研究和探索,2019-2020年连续出品并主持了东南卫视大型访谈节目《你好,爸爸》、《你好,妈妈》(共三季);出版家庭教育畅销书《你好,小孩》。
《你好,我们》是李小萌写的第二本书,她从自己的蜕变经历出发,通过8个关键认知,重新注解了“成为”自己的核心语义,为成长,尤其是女性成长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可能路径:从经济独立到精神独立,从隐于人后到敢于表达,从跟钱有“仇”到大大方方谈钱,从全职妈妈到风风火火创业……
【阅读感受】
1.
吴伯凡、樊登等人在为《你好,我们》做的序中,都突出强调了“女性”以及“女性自我觉醒”。
吴伯凡说,做人,尤其是做女人,要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最重要的,是让这个句子有“主语”。用李小萌自己的话说,就是“让独立成为事实,独立的终极目标是走向精神独立”。”"如李小萌自己所说:男性和女性,并不是两种对立的性别,而是人类的品质分别以男性、女性呈现出来的两种形态、两个版本。”
樊登则是这么写的,“只字不提“女性主义”,却字字在说女性应当如何摆脱被世俗社会的种种定义。”“完成了一本不以“女性主义”为框架和目标,却实现了当代女性自我觉醒的可贵写作。”
他们之所以强调“女性自我觉醒”,原因应该有两点:一是因为作者有意将此书与《你好,爸爸》《你好,妈妈》《你好,小孩》形成一个系列。而此书中的“我们”,指的就是女性。二是作者在书中讲自己的蜕变经历时,也讲到了身为女性的一些困惑。此如,女性天然要面对更多。社会讨论“独立女性”,却很少提及“独立男性”;女性常被问到“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而男性鲜少受此困扰……
而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关注的是李小萌辞职的原因,以及她创业的心路历程。我并不觉得此书跟女性主义有多少关系。又或者说,我更欣赏李小萌在书中说的一句话,“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比性别差异大”。所以,我们更愿意从无差别的性别主义者的视角去探讨作为一个人应该获得的尊严。
突破成长困境,撕掉身份标签,不仅要做(being)自己,更要成为(becoming)不被定义的、动态的自己。在不断的更新与前进中,和更好的自己相遇。这才是本书对我最大的启迪。
2.
李小萌当年辞职是她对人生之路的一种选择。2015年,她之前做的访谈类节目《新闻会客厅》、专题类节目《东方时空》都改版成了新闻播报类节目。这种调整,让习惯自主性主持风格的她意识到,自己将会长期陷入一种机械性的工作节奏中。在演播室内、提词器前,她之前所有的那种鲜活荡然无存,她感到自己的理性不再被需要、感性也无以为继。她也试图找外景或者主持的工作,但是那种有趣、多变、长见识、可持续进步的栏目,似乎消失了。身为记者、身处现场、跟人面对面交流给予她的正向反馈不见了,身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荣耀感从她的身体里被一点一点地抽离走了。
她在书中感叹道:很多年后,再回看当时的新闻人辞职,似乎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张泉灵、郎永淳、赵普等新闻人的辞职,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有了全新的事业规划,而是新闻节目的发展来到了一个重要拐点。今天调查记者的式微,犹如无法遏制的连荫,绝非三三两两的个案,几乎堪称那个年代的一种若隐若现的注解。今天我们在诸多重大新闻事件面前,抱怨为什么没有新闻记者去深入调查、探寻真相,为什么看不到哪怕一篇专业的相关报道时,才明白也许这些“为什么”早在8年前就已经定好了答案。
3
“自己”的形成和诞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也是波伏瓦所强调的“being”(做)和“becoming”(成为)的关键区别。
李小萌说,“聚沙成塔,这四个字特别适合我。我就像一只勤勉的工蚁,虽说没有远大目标,但每天做好眼前的工作,日复一日地慢慢做工,某天一抬头,面前的小沙堆已经有了高度。”这是她的坚持,是她做为一个长期主义者的坚守。
而对她来说,每一次转变,都是“成为”的过程。从主持人到创业者,李小萌也经历了许多。
比如定位的转变。她说,“听从安排,相信权威,少思考、多执行,是我从小到大的生存哲学。”她甚至感到,不选择,比选择更安全、更稳妥。在央视,她是个优秀的执行者。而创业后,她意识到自己必须能为一个问题的解决者,要用一切可能性去解决问题,拿结果说话,为成败负责。
比如性格的转变。从小到大随遇而安的“好女孩”,养成了她散淡隐忍的性格。她曾经这样被人点拔:“你的不自信化成了清高,你的怕拒绝变成了距离感,你把正常的人际交往看成了攀附,然后再用与世无争麻痹自己。但这不怪你,是你必经的过程。”而现在,她不仅学会从“被逼着”到主动去开口请求帮助和支持,而且她还意识到,“女性在职场,尤其是以男性为主的职场,不管是面对上级、同级或下级,在各类相处之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泼辣,不要怕被人说“母老虎”、“泼妇”、有权力欲、有野心。”,她甚至学会了表达愤怒,学会了使用愤怒的积极能量去交流。她从一个始终把对内的求索看作人生唯一重要的动力、更希望能自已解决问题的独行者,转变成一个连接者,并且开始享受连接,“古山重的烟火气打开了我,原来与他人连接竟如此美好”。
比如对金钱的态度。(原先家庭的教育)让她深深地认为,不爱钱、不物质,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美德,这在她的世界里扎根了。而现在,她意识到"金钱绝不是洪水猛兽,它充其量就是个放大镜,放大了一个人本来的品性而已"。“岁月的鞭子总会抽打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帮我们矫正不自然的道德光环。……走到人生的关口,我才知道,金钱本身并不关乎道德,而是关乎你对人生的掌控力。在面临重要选择时,如果能在财务上宽松一点儿,就可以少一些委曲求全,多一些从容淡定。敢于放远眼光,敢于放手去搏,敢于追随自己的内心,人生之路也会走得更加畅快一些。”
比如做事的风格。她说,“我以前做事,没有120%的把握,不会轻易答复别人”,而后来,"你自己想好就行”成了她开始创业那半年来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尽管只有五成把握,但敢于承担风险、靠自身努力去实现十成的心态,成为她创业的心理练兵。
从她的一段段小经历里,在她的一个个小故事中,我看到了她不断的成长和蜕变,那也正是她“成为”的过程。
【撷取摘要】
1.
我自己内设的一场心灵危机和财务危机,就如同一道陡峭锋利的悬崖,活生生把我的世界切成两个独立的部分。工作是我唯一的救生绳,对抗着让我倒向悬崖一侧的地心引力,而我自己奋力地抓住它,拼命地顺着它给的方向攀爬,希望它能把我渐渐拽回到我身心的安全地带。
2.
社会学者吴伯凡老师在和我讨论2023年我的首场女性大型演讲时说,要在逃离与迎头抗击两种状态之间,建立3B原则——扭曲(bending)、破局(breaking)、融合(blending)。扭曲是指改变眼下的目标和手段,随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寻求破局,最后到达第三阶段的逐步融合。整个过程中,忍让不是委“屈”,而是委“曲”,从来没有长且直的河流,都是走势蜿蜒,万折必东不回头。
3.
在《小马过河》的故事里,面对横亘在眼前的河流,水牛认为它很浅,可以轻松过去;松鼠认为它很深,有葬身其中的危险。每当耳边有一种观点出现,我们一定要关注是谁在发声。……要学会将意见转化为事实,像小马过河一样主动尝试,服从“第一阶”原理的指引。
4.
我属于高敏感型人格,头脑和心灵就像一个永动的磨盘,空转会使齿轮磨损,所以总需要一些豆子给它磨,那么与其给它磨那些负面产出的豆子,比如琐事、焦虑,不如去磨有正向产出的豆子,比如工作、前进。
5.
女性并不是只有工作才有价值,女性应该在没有外界压力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种没有收入就没有家庭地位的观念,貌似鼓励女性独立,实质却是贬低了女性自身的价值。……如果女性仅仅因为收入少或全职在家而失去应有的尊重,那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审视这段关系。
6.
融入生活,我们才能最终成为流沙中真正的磐石,流沙带走我们脆弱的部分,留下坚硬的部分,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形状。
在特别容易随波逐流的领域里,更要把流沙般轻的个体活成磐石般坚韧的存在。
7.
商业思想家吴伯凡先生提出的“优化与残化”的认知方法。他认为人的某项核心能力,是自己在某一技能上不断优化的结果;在某一方面不断优化的同时,我们其他方面的认知或能力也在不断地被残化。……在高度合作化的互联网时代,大部分人的发展必然是优残并存的模式。……能够专注于优化又不担心被残化拖后腿,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如果说在央视时我是被动残化,后来创业初期是试图弥补残化,那么,如今的我已经学会了选择主动残化,通过与各合作方的充分协作,结成协作网络,以实现成果和效率的最大化。
8.
2008年,J. K. 罗琳受邀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失败,去除了我身上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不再将自己伪装成任何真实自我之外的样子,并且开始将所有的精力投入那件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工作中。”
当你真的下决心想要去、必须去、不得不去做一件事时,所有的行为都变成了一种水到渠成。
9.
《软瘾》一书中提到了“核心决定”的概念——选择过一种内涵更充实的生活。
我的核心决定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对他人的承诺一诺千金。
一晃三年,我的核心决定在时间的磨砺中,更加坚韧闪亮,它形成了一种无限强的力场,让太多不可能成为可能。……在不断地研磨中,在无数次的变化中,在无数个听从或背弃内心声音的选择之间,我终成为我自己。
10.
动态网络协作的最大优点就是灵活性。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环境变化,实时调整跟谁连接、怎么连接。
过去那种事事都要请示的金字塔结构的垂直组织,在多变的、不确定的、模糊的、复杂的算法和智能时代,远不及这种灵动的、开放协作的、海星式的扁平组织。关于这一点,任正非先生说得很朴素:让听得见炮声的士兵做决策。
11.
独立是,在经济上,可以支持自己的生活,如果有孩子,还要具备独自把孩子养大的能力和决心;在与父母的关系上,相爱相帮但互不干涉;在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能享受它的美好,也能与自己相伴,不把伴侣当成自己的第二任父母;在社会交往和职场上,有自己的专长,不讨好,不依附,不孤立,有立场,有创造性。
有人把精神独立总结为: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敢负责,敢拒绝,敢任性,敢霸道,敢“坏”,敢“不要脸”。所谓“坏”和“不要脸”,指的是不以求全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始终把自己的成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在寻求独立的路上哪怕引起其他人的不适也无所畏惧。
精神独立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要表达感受,你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是什么性格,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最舒服等,即心理学上说的“自我同一性”。
12.
人终其一生,寻找的就是自由和掌控感。掌控感是人们安全感以及自豪感的来源,因为掌控,所以自由。
2岁的小孩,渴望自己穿好一只鞋;14岁的青少年,渴望关上自己的房门;35岁的成年人,渴望财富自由;到了老年,我们渴望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是否拥有掌控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指数。
13.
我们之所以会纠结,是因为我们的自我尚未建立,或者太过弱小,所以在需要选择的时候,总是卡在原地,既不想错过,又不想把自己交出去。
14.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追求的是让弱者得到尊重,而不是让所有女性都要成为强者,更不是和男性之间的零和游戏。
15.
自我设限是废掉一个人最直接的方式。
“我的精力应该投入到什么地方?那里有我认为真正重要的事物吗?”、“我把事情看得过于困难了吗?如果是,原因是什么?”、“我是根本不想达到这个目标,还是因为害怕结果不如预期,所以需要一个减轻压力的理由?”
只要你放下自我设限,相信自助者天助之,就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自己的支持系统。
16.
就像《0次与10000次》里所讲的那样,绝大部分人心里其实都住着一个“内在审判者”。这个内在审判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对于成就特别看重的内在审判者——“我不能输”“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对于情感特别看重的内在审判者——“我好内疚”“是我自私”;惩罚型的内在审判者——“我不行”“我好差劲”。
过不被评判的人生,与内心的大法官握手言和。
17.
刷新协作认知:做对事,自然会有人走向你。
只有把自己深深嵌入更高效的协作系统中去,才有机会把“对的事”做对。
18.
厌恶推销,是最容易阻碍成功的障碍。
信任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合作方式,只要真正地信任,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出增量,如果非要分得那么清楚,双方就不得不变成一种存量的零和博弈。
直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次体验和信用的交付,只有你热情四射,全力以赴,真情实感,你才能让用户真正相信你说的话。
19.
做有态度的内容,做有温度的商业。
正如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里反复论证的,“商业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我重新认识了商业,重新理解了社会协作的本质和精髓。商业是一种互利的选择,人类社会还没有发明出比商业更善良的方式,让协作者可以增进同理心,增加互利互惠的机制。
20.
网飞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曾说过,“公司不是一个大家庭,而是一支专业运动队”。除了关系融洽、相处和睦,更要强调各自的专业性以及合在一起的作战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做对事,找到正确答案或解决之道。至于正确答案是否来自“我”,这不重要。
成为合伙人,对我来讲,要看我能否给对方提供长久的合作、丰厚的社会资源、公司战略决策的参谋、危机时刻的共同进退和荣辱与共。
塔勒布在他的《非对称风险》中强调,合伙人要躬身入局、风险共担。没有风险共担,就没有进化。他这本书的英文书名“Skin in the Game”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你要把自己放入游戏中,成为利益相关方。
好的合伙人,须三观一致、性格互补、旗鼓相当,同时还能各自独当一面。最重要的是,彼此是精神支柱,团结一心,这样才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合伙人“合”的不只是钱,合的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拼劲。
21.
从直梯到方格:找到开放性人生的支点。
《财富》杂志的帕蒂·塞勒斯说“职业生涯是方格架,而不是竖梯”。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也提到,人们最常用梯子来比喻职业生涯,但这个概念已不再适用于大多数人。进入一个公司然后待在那里一步步往上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方格架思维”不仅是一种灵活生长的能力,更是一种反脆弱的能力。
22.
接纳是什么?不是不求上进、不图改变,而是敢于在自己面前、在别人面前袒露真实的自己。
从取悦他人慢慢转变到取悦自己,从评判自己到接纳和爱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其实我们在积极地追求一个更加健康的身心。也只有处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人生才会真正地自洽、自在、自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