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行业正在遭遇其发展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如果没有有力的引导,将演化成P2P网贷行业系统性危机。如果合理引导,它也将成为重塑P2P网贷行业、助力数字普惠金融的良机。
据零壹数据不完全统计,问题平台数量在2015年下半年达到高峰(839家),此后逐渐降低,今年上半年出现反弹。2018年上半年停业/清盘及其他问题平台数量合计达到364家,2018年6月,问题平台数量达到98家,为近14个月以来的最大值。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7月1日到7月22日,至少有98家平台出问题,涉及待还本金至少在439亿元以上。
与以往几次倒闭潮不同的是:很多规模较大(部分问题平台待还余额单家超过100亿元)、历史“悠久”的平台出现问题甚至倒闭跑路;主动宣布逾期、重组、清盘和退出的平台大幅增加;头部平台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过去的倒闭潮中,它们是“受益者”,更多的资金流流向头部平台,本轮危机中,头部平台同样开始净流出。
有头部平台高管用“短暂性休克”来形容7月中旬以来的行业危机。
P2P网贷在中国迄今发展已11年。零壹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7月20日,P2P网贷累计满足了2500万左右借款人需求,累计借款金额在7.2万亿元左右(不包含线下理财平台)。扣除净值标、可确认的假标和自融标,累计借款金额依然在5万亿-6万亿元之间。P2P网贷累计为1300多万[1]投资人赚取投资收益4000多亿元(不包括待收利息、活动奖励、返利所得)。
P2P网贷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的借贷模式,超越了传统熟人社会个人借贷模式,也超越了传统金融机构小微借贷的局限,部分满足了个人、小微企业的消费和经营性贷款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众理财的选择。在发展过程中,基于实际需求,P2P借贷敏锐、积极地采用大数据风控等创新技术,促进了中国征信体系建设,充实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探索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多样性实践。
2018年6月以来,P2P网贷行业爆发了一系列风险事件,其特征表现为:存量平台加速减少、交易规模持续下滑、行业整体待还余额10个月连续下降、活跃借款人和投资人数量锐减、头部平台待还余额加速下降、满标时间整体延长、债权转让攀升且利率畸高等。
零壹财经·零壹智库通过数据分析、问卷调研、研讨会和业界访谈,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对于行业如何走出危机、如果在危机中寻找网贷行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也总结了建议,提出了展望。
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归纳了本次危机的主要原因:
宏观经济环境方面:1)整体流动性收紧致使P2P平台资金供给面承受压力;2)实体经济紧张致借款端违约率上升;3)居民消费杠杆大幅度提高使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4)P2P网贷整改备案延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信心。
行业中观方面:1)资产端同质化竞争导致劣质资产增多; 2)在监管不明朗的情况下部分借款人恶意拖欠;3)投资人的刚兑预期等导致平台自身偿付压力巨大;4)部分平台自融和关联担保等隐患致风险累积、集中爆发。
平台微观方面:1)部分平台风控能力不足、借款人逾期严重;2)部分平台期限错配致流动性压力加大;3)部分平台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资金链断裂;4)少量平台存在恶意欺诈行为。
以上因素中,大部分并非最近出现,但在流动性紧张、政策预期不明、部分影响力较打的平台“爆雷”等因素,沉重打击了投资人信心,使危机集中爆发。监管层、自律组织、头部平台对危机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措施。
自7月13日起,深圳、广州、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方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陆续发布自律要求,呼吁行业和P2P平台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7月17日,媒体报道监管方或将于7-8月间落实180余条的网贷备案验收细则。
7月22日前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地宣布启动新一轮P2P网贷机构现场检查,将按照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统一部署,结合各地实际,坚持依法合规、分类处置,坚持问题导向、从严标准,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继续开展P2P网贷平台现场检查工作,去伪存真、支持依法合规经营的P2P网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7月23日,针对近期网贷平台主动终止业务、退出市场频发的现象,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向成员机构下发《北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退出规程》(下称《规程》),旨在指导、规范网贷机构主动退出网贷业务,保护出借人、借款人、网贷机构及其他网贷业务参与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网贷机构平稳退出。
这是危机中的积极力量。从近期市场表现来看,危机趋势还没有逆转。报告认为,当前亟需更大力度的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可能稳定市场信心的方式主要有:
1) 尽快明确网贷备案政策。若能适时公布细则,或释放较为明确的政策预期,对于稳定市场信心具有关键性作用。
2) 落实新一轮的摸底排查。一方面,摸底排查有利于掌握最新的真实情况和动态;另一方面,体现监管部门和主管部门对行业的重视。
3) 通过权威渠道,通报行业重大事件(如政策动向、监管态度、头部平台整改进展、摸底排查落实情况等),传递理性声音。
报告认为,如果引导得当,逐步恢复市场信心,这也是重塑网贷行业的最好时机,可转危机为契机。
第一章:危机表现
一、问题平台分析
(一)问题平台数据:6月、7月危机加剧
据零壹数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上半年停业/清盘及其他问题平台数量合计达到364家,环比增加17.9%(56家),同比略微减少3.7%(14家)。问题平台数量在2015年下半年达到高峰(839家),此后逐渐降低,今年上半年出现反弹。
2018年6月,问题平台数量达到98家,为近14个月以来的最大值。历史问题平台最高峰发生在2015年7月(171家),同年6月和8月也都超过160家,其次是2015年底到2016年初。
7月以来,P2P行业流动性风险剧增,问题平台数量持续攀升。据零壹数据统计,7月1~20日,至少有98家平台出问题,涉及待还本金至少在439亿元以上。其中,立案、投案或经侦介入的平台占到20家,清盘46家,跑路或失联7家。与此同时,27家平台出现部分项目逾期,或暂停发标,兑付压力较大。
(二)转型平台数据:2015年至今至少104家转型
据零壹数据统计,2015年至今,至少有104家平台放弃P2P业务,转型去做助贷、汽车众筹或其它业务。
(三)问题类型分析:2016年以来失联平台占比显著增加
2014年下半年,涉嫌诈骗或跑路的问题平台占绝大多数,2016年以来基本被压缩在6%以内,而网站无故关闭和失联的平台显著增加。基本可以判断,2016年之后,问题平台更多是“经营问题”导致的。
(四)问题平台地域分布:上海最多、浙江次之
2018年上半年,出问题的平台主要分布在上海、浙江、广东和北京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四个省(市)的问题平台数量均在40家以上,合计241家,占比66%。
(五)导致问题的直接原因
1、资金链断裂
一些平台存在集合标(理财计划)、活期理财产品,涉及期限错配,当投资者集中提现的时候,平台自有资金无法兑付,造成资金链断链。7月1~20日期限出问题的平台中,至少有25家存在集合标或活期理财。
2、借款端逾期严重
受经济下行、股市低迷、催收新规、恶意拖欠增加等方面的影响,借款人被动或主动逾期增多,特别是企业及关联方借款过于集中的时候,一旦逾期,平台兑付压力巨大,无力兑付时只好选择清盘甚至跑路。
3、主动退出,理性清盘
监管趋严,合规成本上升,平台不盈利,综合考虑之后选择退出,理性清盘。对于资金实力不足的平台而言,退出周期可能会拉长至2-3年,中间变数较大,且不排除中途跑路的可能性。
4、恶意欺诈
平台实际控制人或高管携款跑路,2018年以来这种情况占比很小。
二、风暴中的行业现状与认识
(一)存管与信披进展
1、银行存管持续推进
据零壹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6月末,正式上线存管系统且仍在正常运营的平台共909家,同比增加496家,较2017年末增加175家。全国66家商业银行与P2P网贷平台进行了系统对接,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主。
近一年数据表示,接入银行存管系统的P2P平台数量和比例持续增加,但仍然有40%的存量平台迟迟未能上线存管系统。
2、信息披露亟待完善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互联网金融 信息披露 个体网络借贷》(T/NIFA 1—2017)团体标准要求信息披露项为126项,其中,强制性披露109项。我们对53家平台[2]的信息披露做了详细统计,假设每披露一项得1份,总得分>=100的有7家,90(含)~100的有13家,80(含)~90的有12家,70(含)~80的有4家,60(含)~70的有5家,60分以下的11家。最低分为17,对应平台为金银猫,目前已清盘;另一家宣布清盘的平台爱钱帮得分47。
(二)行业整体变化
(1)存量平台加速减少
截至2018年6月,零壹数据共监测到P2P平台5983家[ 纯APP端的平台统计可能不完整。],其中正常运营的仅有1504家(占到25.1%的比例),同比减少25.2%。2018年上半年,新上线的平台有15家,同比减少89.9%,环比减少82.4%;6月开始,不再有新的平台上线。
(2)交易规模持续下滑
2017年下半年开始,P2P行业单月交易规模基本停止增长;2018年加速下滑,6月仅1535亿元,环比下降7.8%。7月1~15日,行业交易规模约607亿元,较上月同期下降24.7%。
(3)待还余额十连降
待还余额[ 理论上的数值,未考虑提前还款、逾期等情况,也未排除问题平台的待还影响。]的走势与交易规模密切相关,但有一定的滞后。2017年10月,待还余额开始下滑,2018年第一季度加速下滑,二季度稳中略有下滑,下滑趋势已经持续了十个月。截至7月15日,待还余额为9402亿元,较6月底减少208亿元。
(4)平均借款期限及投资利率波动
2017年12月开始,平均借款期限有较大的延长,投资利率有所下降。2018年2季度开始,借款期限略有缩短,投资利率在5月上升,6略有下滑。
(5)活跃借款人数锐减
2018年开始,行业活跃借款人数有出现较大下滑,3月之后趋于稳定。7月上半月,行业日均活跃借款人数为17万,较6月上半月(23万)下降26.1%,较6月下半月(20万)下降15.0%。
6)活跃投资人数锐减
2018年2月出现较大下滑,此后也基本区域稳定,6月份略有回升。7月上半月,日均活跃投资人数为45万,较6月上半月(58万)下降22.4%,较6月下半月(54万)下降16.7%。
(三)行业微观变化
1、7月7日是分水岭,头部平台待还加速下降
2018年4-6月,行业整体待还持续下降,但TOP30、TOP50平台待还余额稳中略有上升,部分资金由小平台流向了大平台。但是7月7日开始,整个行业以及TOP30、TOP50平台待还余额加速下滑。近三个月,每日到期应还本金相对稳定,基本在20亿元上下小幅震动,即每天大概有20亿元的兑付压力。
2、满标时间整体延长
从4月中旬开始,平均满标时间便出现延长,由20~30分钟延长到50~80分钟;5月中旬,多在3~6个小时之间。6月中旬,平均满标时间开始回落,7月中旬又继续攀升。
第二章 危机成因
一、网贷行业风险事件的环境分析
宏观层面,整体流动性收紧导致P2P行业资金供给面承受压力,经济下行导致借款人违约概率上升,同时,整改和备案延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信心。
(一)流动性收紧致使P2P平台资金供给面承受压力
可以从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私募基金规模增速放缓等一些指标看出,市场资金供给增速放缓。市场整体资金供给趋紧,会波及到P2P资金供给。
1. M2同比增速持续下降。
2018年上半年M2同比增速维持在低位,6月进一步下降。2018年6月份M2同比增速仅为8.0%,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1个百分点。
2.社会融资规模降低。
2018年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出现了骤减,仅7608亿元,达到2016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值。2018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减少2.03万亿元。2018年前6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累计为2511亿元,同比减少1799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三大项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减逾3.7万亿元。
3.私募基金规模增速放缓。
2018年以来,私募基金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私募基金规模达到12.60万亿元。但私募基金规模增长速度呈放缓趋势,1月份私募基金规模相比2018年12月增加5.95%,6月份增速仅为0.24,达6个月中最低值。
(二)实体经济紧张致整体违约率上升
从商业银行不良率、企业债违约率上升可以看出企业违约率上升,而P2P平台借款人通常为次优借款人,违约率增加势必更多。
1. 商业银行不良率时隔5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上升
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1.77万亿元,相比2017年第四季度末增加685亿元;商业银行不良率1.75%,较上季末上升0.003个百分点,这是银行业不良率时隔5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上升,此前一直持平为1.74%。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一直较高,且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
2.企业债违约概率上升
2018年上半年25只企业债发生违约,其中,1只债券违约事件类型为担保违约,其余均为未及时拨付兑付资金;债券余额总计253.01亿元,6月份违约债券余额最高,达69亿元。
3.网贷借款人违约率上升在预料之中
整体而言,商业银行的借款人和企业债发债企业是市场中相对优质的借款人,但受经济下行影响,违约率均开始上升。而P2P网贷平台的借款人相对“次优”,其整体违约概率上升在意料之中。加之,网贷平台尚未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其借款人违约并不计入征信系统,这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增加了违约概率。
(三)居民消费杠杆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GDP)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底已达到49%。在货币紧缩情况下,居民杠杆率提高,势必使居民获得周转贷款的渠道减少、能力下降,其生产经营可持续性削弱,以致收入降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贷平台逾期增加。
(四)整改备案延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信心
P2P平台整改和备案延期影响投资者信心,一定程度上导致资金流出、交易额下降。
二、网贷行业风险事件的行业分析
网贷行业风险事件频发,从微观层面来讲主要有过度竞争导致次级资产增多、P2P平台自身期限错配、信用贷款抗周期风险较弱等原因。
(一)同质竞争导致次级资产增多
2016年以来,大量平台转型车贷、消费信贷和现金贷。经过1-2年的时间,风险敞口逐渐释放,逾期坏账大量产生,部分平台仍实行刚性兑付,导致流动性问题。
(二)期限错配致流动性压力加大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第六项规定:网贷平台不得将融资项目的期限进行拆分。目前,部分P2P平台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期限错配。为了满足投资人偏爱短期投资理财的需求,平台将长期融资拆分成期限为1月、3月、6月、12月等短期理财产品来吸引这一类投资者。
问题平台的投资项目大多在12个月以下,且低于三个月的投资项目占比较高,例如天天财富占比为84%,投之家占比为66%。换言之,一旦投资者信心发生波动等导致撤回大量短期投资,平台将面临巨大流动性压力。
(三)部分借款人恶意拖欠
网贷行业项目逾期增加,部分借款人恶意拖欠是原因之一。网贷行业普遍实行的刚性对付,一些平台为了维持投资人信心,选择隐瞒逾期和坏账,用自有资金或资金池垫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加之网贷平台缺乏足够有效合法的追债手段以震慑借款人,更加助长了部分借款人恶意拖欠行为。
(四)部分自融和关联担保等隐患致风险累积
另外,部分网贷平台变相自融、关联担保等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事件。部分自融行为是平台为了填补借款人违约“窟窿”饮鸩止渴,也不排除有极少数平台恶意欺诈,设置旁氏骗局。
三、网贷行业风险事件的“模式”分析
网贷平台被定位为信息中介,表面上看,信息中介不存在兑付问题。但在当前情况下,平台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刚性兑付的责任。在竞争中(既有P2P网贷同行的竞争,也有更加广泛的竞争,事实上传统的正规金融机构的也在实质上刚性兑付),若不承担刚兑责任,则有可能无法吸引投资人或失去已有投资人。
实现刚兑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平台自身的风险缓释金,一般来自于平台的收益,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二是第三方保障,主要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信贷保证保险。
在第二类中,有的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保障额度,是以平台所交的保证金或保费为上限的,甚至并没有纳入到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除了已经上市的P2P平台,绝大多数平台都没有披露风险缓释金的规模和比例,没有披露第三方保障的保障额度和保障倍数,更没有披露第三方保障机构的偿付能力,杠杆率等信息。
由于这种含混不清的刚兑模式,投资人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只能以相信平台的宣传和“利诱”来决定投资,并具有强烈的“刚兑预期”。当借款人违约时,若风险缓释金或第三方保障不足以代偿,一些平台会采用两种方式来应对流动性缺口:一是对已经逾期的借款展期(或者通过借款人关联公司或隐形关联公司发标融资,建立资金池),二是发行假标融资填补漏洞。
这两种做法都导致窟窿越滚越大,杠杆率越来越高,资金链出现较大波动就容易导致崩盘。
vx公众号:learningme,万份行业报告可下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