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通过视觉,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
皮肤接触某一个事物时的感受,人通过触觉所感受到的冷热、滑涩、软硬、厚薄、痛痒等感觉是一种独特的体感。通过相同体感的描绘,能更形象地反映当下的场景。如成语“坐如针毡”,光是想象一下,就已经有一种坐不定、左顾右盼的感觉。而著名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通过“沾衣欲湿”和“吹面不寒”两种体感,给人带来春雨绵绵、春风和煦的感觉。
(11)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泉声,源于耳;咽,则来源于其他感官。日色,为视觉;冷,则属于触觉。诗人把视觉、听觉与触觉等相互沟通,属于通感。】
(12)我是犁,我是寒冷和死亡的叛逆。无边无际的土地向我迎来,带着春天的梦,迎向我这湿漉漉的月亮——我的古老而优美的身躯。(杨炼《耕》)【这是一首从“犁”寓理的小诗。诗中运用移觉制作的比喻“湿漉漉的月亮”不仅描绘出“犁”的外形,而且还描绘出它翻耕土地的情状,生动,含蓄。】
(13)江风森森,碎雨疏落,水尚寒,却已不瘦,百舸悠悠,满一怀平和气韵,雨里,想那锦江山上的杜鹃,也该放了呢!(无名《北地江魂》)【这是用肤觉和视觉来描写初春时节的江水。一个不露饰痕的拟人,暗暗透出对一江春水由衷的喜爱。】
(14)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由水面的风平浪静,联想到水面平展光滑得像琉璃一样,这是由视觉到触觉的转换。】
(15)一枚比月光还薄的邮票,抖动着翅膀,翻飞在城市与乡村,人群和人群之间,寻找心灵的伴侣。(彭国梁《一枚邮票》)【月光有没有厚薄?人们不知道,也是视觉无法判断的事,也许肤觉可以感知。】
(16)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汤显祖《牡丹亭》)【这是一支描写暮春景色的名曲。烟丝又称晴丝、游丝,是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是春天,特别是晴日最常见的景致。此曲以“醉软”这一味觉和触觉的感受将“游丝”临风无力,袅然如烟令人心醉的景象写得使人如身化其间。“明如翦”、“溜的圆”赋予声音以形体,且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意境。】
(17)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李贺《南中行》)【长满苔藓的山石,浮起浓密的云气。挂着露珠的秋花,在娇滴滴地哭泣。此句描写了山间云雾缭绕,红花摇曳,露珠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诗人创造出一种幽美清朗的境界,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诗人把妩媚的秋花上的晶莹玉露写成是花在嘤嘤啜泣时眼中点点泪花。“冷红”之"冷”字,即是对秋天气氛的渲染,又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写照。这是视觉通于触觉的成功。】
(18)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凉”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19)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唐钱珝《未展芭蕉》〕【诗写新长的尚未展开的芭蕉心叶,形状很像绿色的蜡烛和一缄书札。因为形状像蜡烛,所以就产生了“怯春寒”的感觉,又因为形状像未展书札,所以会被东风暗拆看。“绿蜡”是视觉形象,但诗人却说是“冷烛”,而“冷”是“触觉”,这就用了通感。只因为看到绿受到影响才产生了冷的感觉。“芳心犹卷怯春寒”中的“芳心犹卷”也是视觉形象,而“怯春寒”是看不见的,“怯”与“寒”都是触觉,这也是通感。还有“书札”是视觉,而“东风”是触觉,是看不见的。这都是通感。由于通感的运用,显然扩大了诗的想象空间,诗的艺术容量也就大为增加。比如“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书札”如果没有“东风暗拆”,也就无所谓“藏”了,“藏”的什么?是“少女芳心”。只有少女“芳心”才值得藏,才值得东风“暗”拆看。同样,只有“东风”暗拆看,才有诗意,如果一个书生拆看,便味同嚼蜡了。还有“冷”也同样,只有“冷”,才有“怯”与“寒”。如果换一个其它字,既很难贴切,也很难有这样的诗的氛围和表现力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