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书评】
墙,意味着安全,却也象征着限制。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各种变数,有人想方设法逃避变数,竖起高高的围墙,隔绝一切不在意料之中的改变。
找工作,追寻一份稳定、安逸的;做事情,寻求一件安全、可遇见的。
在这样的墙内生活,就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蒙上的只有自己的双眼。面对这个飞速的世界,殊不知自己已经远远落在了后面。
难道我们真的要囚在自己砌起的墙里,安度余生?
不!我们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
古典老师用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拍着你的肩膀告诉你:拆掉你思维里的这些墙,原来你还可以这样活!
决定这一切的,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作者称之为心智模式。对我们而言,思维决定行为,而行为决定结局,这就是心智模式或者说是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古典在书中说:
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却让别人进来布置,但是你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辈子的还是你自己。
那么,接下来请拿起你思维的锤子,跟着这本书改变心智模式,一起来拆掉那些阻碍自己的高墙,一起迎接人生不一样的光!
01
“安全感缺失”的高墙——拆掉!
关于“安全感”,书中首先就问了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年轻人到底该不该先买房?
现在这个社会,“房子”似乎成了所有人的执念。判断一个人成不成功看他有没有房子,决定要不要结婚看他有没有房子。
房子几乎成了年轻人的梦魇,于是父母倾其所有凑首付,小俩口背上房贷围着房子不停转……
我们再看看另一个版本:小飞在毕业后遇到了心仪的女孩小苏,一年后拥有10万的两人决定结婚,他们没有用这笔钱去买婚房,而是租了一个晚上能听到老鼠在天花板开派对的破旧房子生活。
4年后,小飞用他的10万元在事业上中午有了钱起色成为了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6年后,他们收入稳定,花了30万元买了一套不算好的房子。在小飞32岁的时候,他终于赚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100万,但这笔钱他还是没打算置换更好的房子,而是继续投资……
最终,小飞成为了巴菲特,而小苏就是巴菲特的妻子苏珊。
我们和巴菲特夫妇的区别就是,我们早早地选择了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自我设限,平白给自己设计一个牢笼,成为安全感的奴隶!在这里,我们失去的有梦想、机会还有尊严。
所以拿起锤子,拆掉它!
既然害怕失去安全感,那我们就来提升自己的安全感。作者给了我们三个方法:
提升安全感第一个方法,就是在小范围内冒一冒险。
比如害怕公众演讲,那就先在自己熟悉的朋友、家人面前试一试。也可以用语音在读书群里做一次分享,反正大家也看不到你,讲错了有又何妨?
这和《刻意练习》中提到的“脱离舒适区”有些相近,通过上面的方法,把自己稍稍推离自己的舒适区一点距离,回头在看看,其实也不过如此。
提升安全感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要知道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都是需要牺牲我们的自由和机会去换取的。我们一旦习惯了这样的安全感,就很有可能被它驯化,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还拿公众演讲来说,最安全的就是坐在台下听别人讲,坐在那里是最容易获得安全感的。可是,这样你就失去了很多上台的机会,也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我们害怕改变,就是因为不变才会给我们带来可以预见的安全感,一旦出现不确定性,安全感就随之消失。
提升安全感的第三个方法,就是做一个“恐惧保险箱”。
“恐惧保险箱”就是把你所能想到让你恐惧的事情全部写下来,看看自己能不能去面对。一旦把这些写下来,就相当于把恐惧存放到了一个外接硬盘。
要战胜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恐惧。面对大众演讲,我们可以把自己能预见到的所有不利后果写出来,最终我们会发现,最差的结果也就是讲砸了,当众出丑,可就算如此,那又怎么样呢?
人生不就是笑笑别人,再被别人笑笑吗?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你出糗的样子,除了我们自己,没有几个会记得的。你觉得一个笑话能让你笑一辈子吗?肯定不会,笑过之后就忘记了。
02
“不感兴趣”的高墙——拆掉!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人,他们经常把“不感兴趣”挂在嘴边。
这些人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没有特别的爱好和特长。就算他们天天捧着手机刷剧、玩游戏,他们还是会说对这些没什么兴趣。
同时,我们身边又有另一些人,他们是“斜杠青年”,他们会摄影、会唱歌、会跳舞,能登山、做视频、会写作。他们对什么事情都很感兴趣,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
兴趣,最高级的形式就是投入和专注,这样无论一件事情困难还是简单,我们都能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但是,这些“不感兴趣”的人为什么不去尝试呢?
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很害怕,害怕做不好,害怕自己的能力不够。
就是这堵墙,成为了阻碍我们投入和尝试的阻碍。
所以拿起锤子,拆掉它!
我们来看一看前面“斜杠青年”们的逻辑:尝试着去做一件事,如果成功了,就能收获巨大的快乐,但如果失败了也能从中得到经验和乐趣。
王小波说:人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一件事,真正专注、投入,进入了心流状态,光是那种状态分泌的多巴胺就能让我们获得乐趣,而这些乐趣是无条件的。
所以说,一件事要不要做,别问有没有意义,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意思!有时候,有意思比有意义更有意义!
那么,知道怎么做了吗?是的,去尝试,全身心地去尝试。我们的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有无限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都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03
“虚幻信念”的高墙——拆掉!
说起这个,确实让我看清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很多励志的故事,听起来振奋人心,可现实却告诉你:关于成功,别人可以你却不一定!
大家都听过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故事,知道他大学都没读完就退学了。
后来凭借他的努力,创办了微软公司,跻身于世界富豪之列!
这碗鸡汤喝得饱饱的,可是你知道吗?还有很多不知道的情况,在这个励志的故事中没有提到:
他13岁就开始接触计算机编程,而他的大学当年却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他的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父亲时著名的律师,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比尔盖茨创办微软之后,很多业务都是来自于他母亲的一位IBM高管合作伙伴。
知道这些你就应该明白,比尔盖茨的故事并不是一个底层励志故事,而是一个富二代成功的故事。
而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它们都是被精心编撰的,充满了夸张和片面地处理。即便其中的事实完全真是,很多情况下也难以复制,因为成功不仅仅靠努力这个维度,还有运气、环境、时机等等。
如此虚幻的墙立在你前方,如此美好、励志,可是向着这个方向却是望山跑死马,如何都到不了彼岸!
所以拿起锤子,拆掉它!
怎么拆掉这堵墙呢?还是要与那些所谓的成功学和鸡汤文保持距离。不是在泼冷水,可事实就是所谓的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
作为海洋上的冰山,沉在海底的才是大部分的失败者。
所以,不要单纯的以为用努力就可以换回成功,除非你也有一个身家上亿的父亲在彼岸等着你。
说了这么多,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我们想要模仿成功者,就一定要考虑多个维度的因素。
04
写在最后
墙,能保护我们,也能限制我们。在没有实体的思维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呆在思维给我们限定的框架中,越舒适,越危险!
什么样的心智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跳脱为我们设定的固定思维模式,转向成长型的思维。
就如古典的经历一样,大学遵从父母的建议学习建筑设计,毕业之后却去新东方做了一名英语老师,之后又自行创业。
对他而言,并没有陷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他觉得新东方有意思,就当下画图纸的笔转行,觉得帮助他人职业生涯规划有意思,就离开教室转做咨询。
一路下来,他并不是平行地跳脱,而是在向前跃进,转换经历,并不是重启游戏,而是向更高的平台跃迁。
这一切,或许就是他实践打破思想壁垒,拆掉思维高墙的结果。
他可以,或许,你我也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