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作者: 七横 | 来源:发表于2023-08-13 19:52 被阅读0次

一、婴儿的情绪社会化

社会性微笑是指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的刺激,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映,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能够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通常用来辨别婴儿是否患有孤独症。

婴儿社会性微笑的发展阶段:

0-5周:反射性微笑,不是社会性微笑。

5周-3.5月: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对所有人的微笑都是一样的。

3.5月以后:有差别、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陌生人焦虑:婴儿能很好的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恐惧、焦虑。一般出现在6到8个月的婴儿身上。

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连接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伤心、痛苦、拒绝与之分离。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在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寻找表情信息,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为或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一现象我们称作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和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二、婴儿的依恋及发展阶段

(一)依恋:婴儿与托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连接,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的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此时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和其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更为偏爱母亲。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从6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要离开,别人不能替代母亲。母亲回来时,婴儿马上显得十分高兴,这一切显示了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3岁以后)

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需要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这时与母亲的空间上邻近性不再变得那么重要,可以简单的离开母亲一段时间。

(二)婴儿依恋类型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认为婴儿的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60%)

这类型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更多的是看着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2.回避型依恋(20%)

这类型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现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情,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及理会,表示忽视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

3.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20%)

这类型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的短暂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嫌疑链又被称为不安全型的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影响依恋的因素主要有:

1.依恋的机会  2.抚育的质量  3.婴儿的心理特点  4.家庭环境和文化环境

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1.人际关系  2.未来的心理健康  3.依恋的传递性

三、早期的同伴交往

(一)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通常互不理睬。

2.简单交往阶段

因而已经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

3.互补性交往阶段

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更复杂的社交行为,且婴儿之间的相互影响,持续时间更长,相互接模仿已经普遍。

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动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

缪勒、范德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四个阶段:

1.简单社交行为    2.社会性相互影响    3.同伴游戏    4.早期友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zf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