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4.6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4.6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作者: 赵淇竹 | 来源:发表于2018-07-15 20:53 被阅读61次

    6、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1)情绪的发展

    (2)婴儿的依恋

    (3)早期同伴交往


    一、婴儿的情绪发展

    1、孟昭兰认为,新生儿即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

    2、伊扎德认为人的原始情绪有5种,即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3、自发性微笑(0-5周):生理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6周);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个月)

    4、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

    5、6-8个月,出现依恋/分离焦虑和对陌生人的焦虑。

    6、客我出现:15-18个月,红点实验

    7、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出现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如羞愧、骄傲等。


    二、婴儿的依恋

    1、依恋的概念

    个体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2、依恋的阶段

    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对母亲、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产生“陌生人焦虑:;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此阶段婴儿出现了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3、依恋的测量

    艾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4、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2)回避型依恋(约占20%)

    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

    (3)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

    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的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5、依恋的影响因素

    (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1)敏感性: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生理需求 心理需求。

    2)反应性: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的给予满足。

    (2)儿童特点

    1)依恋是双向关系

    2)外在体貌特征

    3)身体健康状态

    4)气质特点

    (3)文化因素

    依恋类型以及各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存在着文化差异

    6、依恋在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1)人际关系

    婴儿在最初依恋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

    (2)未来心理健康

    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通常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3)依恋的传递性

    影响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的安全型依恋,在为人父母后,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亦然。


    三、早期同伴交往

    1、同伴的作用

    (1)同伴时强化物;

    (2)同伴是榜样;

    (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和认识自我;

    (4)同伴给予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

    (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2、婴儿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8个月的婴儿通常还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

    (2)“简单交往”时期:9-13个月的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

    “社交指向行为”

    (3)“互补性交往”时期:婴儿之间相互影响持续时间更长,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6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ze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