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感叹,听过许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人总要走一些弯路,栽一些跟头,才能在刻骨的伤痛中,突然顿悟和觉醒。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经历。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
生一场病,才知不要钱的东西是最贵的。网上看过一个问题:有哪些道理,是你当初嗤之以鼻,后来却奉为圭臬的?
有个高赞回答说: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比如健康。我们拥有时只觉理所当然,等到生一次病、住一次院,才明白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好好活着的前提。
北大教授刘国恩曾做过一项调查:财富积累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许多人都以为是环境、背景、运气,可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是身体健康。
刘国恩发现有些人一开始过得还不错,有车有房有存款。但一场大病袭来,前半生的所有财富积累瞬间化为乌有。
忙碌半生,到头来两手空空。所以刘国恩说,只有健康才是人生的大局。前半生忽视的东西,后半生需要花费巨大代价去弥补。
不要等待为时已晚,才在痛苦中醒悟。生命只有一次,保持健康,才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课题。
吃过生活的苦,才知道读书不苦。微博曾发起过一个调查:人生十大遗憾之事。排在首位的,就是未能珍惜年少考入好大学,以致此生碌碌无为。
读书的苦只是一时的,生活的苦却是一辈子的。在该读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只能换来一生的底层和卑微。
男孩说:“以前觉得上学辛苦,没想到打工的生活更苦。”他想过换工作,可没有学历,也只能是从一家工厂换到另一家工厂。
少时懵懂,不懂放弃读书,到底放弃是什么。待到年岁渐长,被生活的鞭子抽得遍体鳞伤,才会真正明白那句:不读书,就会一点点丧失生活的选择权。
曾从大学退学去送外卖,几年后又参加高考重返校园的王威,在回望自己的经历时,诚恳地告诫人们:人生能倒着走的话,可能每个人都能走得很好,但是现在人们都不能倒着走。
我如今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出现在你们面前,希望大家引以为戒。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不要在该努力的年纪,得过且过浑噩度日。
任何时候,读书都是你进入社会时最有用的入场券,是你笑对人生的强大底气。遭一次冷遇,才知圈子不能硬挤。
曾在知乎看过一个帖子。一位网友参加同学聚会,他本心潮澎湃地想与同窗共忆青春岁月,可到酒店后,却发现所有同学很自然地分成了两个圈子。
一边是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领,而另一边,要么是企业高管,要么是创业老板。两个圈子之间,泾渭分明:前者闲话家常,后者畅谈经济。
白领同学想融入高管老板圈,可是他们身边早已围满了人,即便勉强挤在边缘,也说不上话。这大概是当代人际交往最真实的写照:圈子是有阶层的,人是以群分的。
你没有实力,认识谁都没用。张颂文未成名以前,被圈子排斥在外,无戏可演,只得去做表演老师。
郭德纲三闯北京,却求人无门,一直在相声界的边缘徘徊。可是后来,当他们暗自蓄力,变得强大,有价值的圈子大门自然对他们敞开。
曾经我们也以为,结交人脉,就是给自己铺路。遭过几次冷遇,受过几次排挤,才明白圈子是不用你踮着脚去够的。有了实力,就有人脉;有了价值,自然有了圈子。
以实力分高低的世界,提升自己才是王道。唯有不断修炼自己、充实自己,才能铺就天梯直上青云。受一次伤,才明白人情经不起检验。
白居易曾说: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最善变不过感情,最凉薄莫过人心。东野圭吾的小说《幻夜》里,幸夫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身边有一帮哥们,一呼百应。他经常请朋友们吃喝玩乐,对他们的事尽心尽力。
可当他的工厂因无力偿还贷款而陷入绝境时,这些所谓的兄弟,一听说他要借钱,立马脸色大变。不仅找各种理由拒绝,甚至对他避而不见。
有句话说:事不出,不知谁近谁远,人不品,不知谁浓谁淡。受一次伤,就会明白关系经不起检验;跌落一次,就能读懂什么叫世态炎凉。
季羡林老先生曾在书中写过一段往事。当年的他,因为率真直言,得罪了一位大人物,被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送到牛棚改造。在之后的几年的时间里,他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者”。
那些曾对他毕恭毕敬的人,顿时将他视作陌路,敬而远之。可笑的是当他官复原职,大家又忽地拥了上来,门可罗雀又变成了宾客盈门。
《增广贤文》中讲: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人在高处时,只看到浮华春梦,身处卑微,才有机会看清世态人情。未曾饱尝世态炎凉,我们学不会“区别对人”。
待到经历了、痛过了方才知晓,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的真心。在你风光时靠近,落魄时离开的人,及时将他们请出你的生活。患难时对你施以援手,低谷时对你不离不弃的人,才值得你真心相待。
有位作家曾说:这世上只有痛苦,才能真正使人长记性。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经历人间冷暖,看透世间百态后,才能看清人心,悟透人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41139/bf2f47a70adb000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