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湖南一所高校“扫码洗澡”的新规定让不少学生觉得闹心,也让校园APP泛滥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调查发现,从选修课程APP到交电费APP,再到洗衣服APP,部分校园APP顶着“智能”的头衔,出着各种傻瓜的错误;打着“快捷便利”的幌子,却处处给同学“添麻烦”;软件频繁“罢工”、广告丛生,让使用者苦不堪言……
听起来是否觉得很可怕?其实这还只是一小块,别说大学,只要是读书的孩子,手机里都会被这样那样要求安装一些App,哪怕从来没打开过,也没被要求打开过。
为何会如此,媒体的报道,关注点是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其实更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有太多移动互联网从业者,把目光钉在了学生这个稳定流量上。
只要有要求,就会安装,于是各种合作就这样展开了。这是一种产品经理的思维,而表面上或许说是双赢,学校有了智能校园的布局,而产品经理找到了流量。
可为什么会那么奇葩呢?或许每个应用的背景不一样,可能出现的状况不一样,比如出现校园贷或游戏的广告,是因为产品的盈利目的;出现傻瓜式错误,是研发人员不走心……如此等等。
真的不需要校园App吗?没必要一棒子打死。是太多了还是太不集成了?这也不是核心问题。核心在于,这个产品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
准确来说,让学生觉得不舒服,不乐意或低频打开,甚至能不打开,就不打开。
但真正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产品经理的思维瓶颈,换言之,为谁研发。这个很关键。
我们可以把校园App们,当作一个办公软件来看待。定制化的办公软件往往大家都不乐意用,也往往就是这种问题,老板定制,员工使用,结果满满老板意图的办公软件,员工内心是抵触的。
产品经理对谁负责?对学校,满足某项或多项学校的智慧校园功能设定。
这个产品要谁满意?要定制这个产品的需求方,也就是学校满意,或者说的更直白些,就是达成这一功能和需求即可。
从始至终,使用者体验被限定在其实不使用它的人群身上,而真正要使用它的人群,即学生的体验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漠视了的。
是否完全被选择性忽略呢?很多产品经理其实还是明白使用者才是关键这个道理的。只是为了快速突入校园,他们选择先让校方满意,之后慢慢改;为了快速完成变现,他们选择先期去做各种盈利方面的尝试,准备先解决生存问题,再慢慢改……
结果一来二去,一切都耽误在路上了,用户体验也就此糟糕起来,吐槽不断的结果是本来计划三赢(学校、运营商和学生),蜕变为表面双赢、实际双输。
结果,就一个洗澡App,我们就在媒体上看到了这样的用户神吐槽:“平常洗澡只要插卡就行,现在需要打开手机,连上蓝牙,再打开APP,然后再扫码洗澡。”“浴室里本来就不是适宜带手机的地方,不明白为什么连洗澡都要扫码”“为了洗澡,我还特意给手机买了个防水袋”“万一洗着洗着手机没电关机了怎么办”……
好吧,我只能说,流量在那里,你们也成功找到了入口,可流量没有成为留量,如此而已。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