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鹰/文
新化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简介(曾树新供图)马梓材:才东公房马国棠第三子。派名永朴,字子勤,号湖村。出生于1916年。1935年就读于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1945年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随即任教于湖南省第六师范学校(武冈师范前身),同时兼武冈望云小学校长。1946年10月赴新化,与袁吉六内弟辛亥志士戴哲文之孙戴聪顺一起筹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50年担任高坪中学校董、教导主任。1951年担任邵阳三联中学(邵阳市第三中学前身)教导主任。其担任新化简师校长期间,既是共产党员,也是新化县地下组织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同时还秘密担任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一支队政治部主任,为湖南的解放事业和新化县的和平解放作出过巨大贡献。马达儒在长鄄六修族谱《梓材族叔事略》一文中如此记述:“公思想进步,史地知识渊博。观其容貌秀伟,听其言论雄辩,立足讲台,放眼全球,循循善诱,敦敦教诲,侃侃而谈,娓娓动人。教龄虽短,而所栽桃李遍布天下,培育栋梁充满九州。”
马氏宗祠旧址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4] 槽门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没有区别,只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称呼。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只开办三年,从1924年6月到1928年3月,广州长洲岛共招收七期学生。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一时将星闪烁,名将如云;其中,绝大多数是前七期学生,最风光的是前四期。马非百、马巨材两兄弟于1926年春进入入伍生部担任教官,3月8日第四期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兄弟去到上海。1928年3月,黄埔军校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从改名那一刻起,国共合作联办的“黄埔军校”就不复存在。后来一再改名,1929年9月10日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3月又改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1月再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高雄凤山复建“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2]
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被誉为东方康乃尔。是中国近代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教育的发祥地,是中国最早采用四年本科制和设置毕业设计环节的大学之一。获得191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举办的“全国74所高等学校作业成绩评比”第一名。先后培养出73位国内外著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4位、中央研究院院士6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位、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士2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位;涌现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杨杏佛、黄万里、庄俊等学生(庄俊主持设计建造了清华学堂)。
[3]
民国大学:1917年4月创办于北平,创始人蔡元培、董事长张继、教务长刘彦。1923年5月,迁入宣武门内太平湖醇亲王府(今鲍家街中央音乐学院)。七七事变后,先迁河南开封,再迁湖南长沙、益阳、溆浦,最后定校在宁乡;校长鲁荡平,教师有翦伯赞、刘豢龙、谭丕谟、陈天倪、张天翼、鲁实先、曾作忠、王长平等;1949年并入湖南大学。(补充:中国第一位留美博士、毛泽东就读湖南一师时的老师王长平1934年被鲁荡平聘任为教育系教授。)
[4]
于右任: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开国元勋、同盟会骨干、南社重要成员。曾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达34年;同时,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并担任复旦大学校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