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升入高三了,他问我我的高三是如何度过的,我说其实当时也没什么感觉,因为高二时学习就很紧张了,高三并没有打破原有的学习节奏,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精细一些,更认真一些,从来没有在心理上给自己施加高三了、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天、我一定要努力了这样的压力。
正好开学后孩子的班上要开会,班主任向家长征集想对孩子说的话。我想了想,写下了以下32个字:
放平心态,查漏补缺,不要压力,只要动力,日积跬步,相信自己,志存高远,人生无憾。
当然,我不想泛泛而谈些大道理,而是更希望在具体而微的地方给孩子一些提醒。所以,这32字虽谈不上是“真言”,却都是各有所指。因为太过简约,这里再详细解读一下。
“放平心态”。升入高三,马上面临高考,要说心态没有一点儿变化谁也不信。高三一年,严格说来不到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何度过,还真得有个学习上的规划和心态上的调整。学习上的规划我是外行,这里只说下心态上的调整。说长不长,老师已经给大家算过精细的时间账了,大家心里也有了紧迫感,可是一直在紧迫感下是学习不好的,具体到学习过程中时,还要放平心态,不要总想着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天,而是踏下心来,忘掉一切,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说短不短,刚升入高三,大家斗志昂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可是要想把这股劲儿撑一年,也很困难。最忌讳的就是劲头儿来了拼命,劲头儿懈了放弃的恶性循环。要把这股劲儿平均分配到每一天,让高三的每一天都不虚度。
“查漏补缺”。高三已经进入全面复习阶段,复习不是把学过的知识再机械地学习一遍,然后会的机械重复,不会的照旧不会,那样你还会有什么提高?复习是一方面对会的知识要达到熟练,达到融会贯通,对不会的知识要彻底搞懂。相对于前者,后者更加重要,因为不会的地方始终是你的短板,是你的雷区。考试的时候,这些不会的知识点不但直接带来丢分,还会给你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每次考试前你都祈祷千万不要考你不会的,然后看到不会的你就紧张,最后连会的都答不利索。高三是你补齐短板、扫除雷区的最后机会,你还愣着干什么。
“不要压力,只要动力”。我相信动力源于内心的渴望,而非外界的压力。有追求的孩子一定是自律的孩子,自律的孩子自己会源源不断的给自己以动力,没必要让外界给自己施压;没有追求的孩子,外界施加再多的压力,也无法转化为内心的动力。高三一年,如果没有动力只有压力,只会让你越来越不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抱怨连连,最后在犹豫徘徊中度过这宝贵的一年。如果有了动力,所有的压力都会自动转化为动力,让你勇往直前,不惧任何风雨。所以,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动力,抓紧时间找吧。
“日积跬步,相信自己”。总有学生想今天努把力,把所有难点全部攻克,然后明天成绩就会有飞跃。这不科学。一是难点是你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也得一点点攻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二是一点点提高上来的成绩才能巩固得住。其实那些在某次考试中成绩有飞跃式提高的学生,自己心里都不踏实,往往会在后边的考试中被打回原型,只有经过成绩起起伏伏的多次反复,才有可能相对稳定在一个位置上。成绩的取得,多半是来自平时一点点的积累、一点点的进步,这些积累和进步累积起来,最后才会将你推到并稳定在一个你希望的位置上。高考,考的就是你的这个位置。所以,不要轻言放弃,只要能持续小的进步,就一定会积累成你心目中的飞跃,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志存高远,人生无憾”。这两句貌似有些空,其实很实在。“志”指的是志向、理想,不是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而是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相信自己能够做出不一般的成就。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并且进入了实验班,是不是也是一路血拼上来的?是什么支撑着我们走到现在,并还将支撑着我们走下去?仅仅是智商吗?回想一下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曾经很机灵的同学,后来一步步落后,不知所踪。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曾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可不能像某某似的。”这是什么?这就是“志存高远”,始终相信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相信自己不会活成芸芸众生的样子,相信自己一定会有精彩的人生,并为之而努力。只要你这样一直相信下去,一直努力下去,不管是否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生必定无憾。
这就是我对上述32字的解读,一家之言,不奢求会对高三学子有所帮助,能带来一些思考,也就不枉我一番苦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