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绩怀橘也好,黄香温席也好,陈遗贮焦饭也好,我听过的孝顺典故很多,但在生活里,爸爸对奶奶的孝顺,是我最认同的。 今天爸爸又带我们去给奶奶上坟,帮奶奶的坟头除杂草,添新土,清水沟。每年如此。 小时候记忆里最快乐的事情,可能就是去奶奶家了。奶奶离我家有十五里地,在我还是蹒跚学步的时候,是爸爸经常驮着我,背着我去看奶奶,后来上学了就独 自去奶奶家,再后来就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去。山路弯弯曲曲,从我的家一直延伸到奶奶的家门口。奶奶每次都拿出香喷喷的花生来给我们吃,有时候还有烤红薯,那种满足感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 奶奶不爱说话,每次看见她总是在不停地忙活。一会在水沟里洗衣服,一会去挑水,一会喂猪牛,一会又到灶台前烧饭。爷爷很凶,非常喜欢骂奶奶,可我从来没听见奶奶辩解过,奶奶象是一个不会生气的女人。
奶奶与妇道后来慢慢地从大人的嘴里陆陆续续地明白,原来那个很凶的爷爷不是我的真爷爷。我爷爷在是浙江人,很早就死了。爸爸好象很忌讳跟我谈论我的奶奶,偶尔我会好奇问,都被他搪塞掉了。 等我工作后,我慢慢地对奶奶的身世才真正了解。原来,奶奶和我爷爷都是浙江人士,生了爸爸哥仨。有一年奶奶好象是偷剪了生产队的羊毛 ,挨了批斗就逃出来了。我的爷爷家里很穷,也比较软弱,是个教书匠。当时爸爸十二岁,两个叔叔分别是九岁和六岁。爷爷带着爸爸在江西找到奶奶,试图说服奶奶回去,但奶奶没同意回去,估计是穷怕了吧!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断,爸爸也无法推测,毕竟他才十二岁。 再后来,奶奶在江西改了嫁,就是现在的爷爷,据说祖上是个小地主,现在叫富二代吧。不久我的亲爷爷在火车轨道上被压死了,有人说是事故,有人说是轻生,不得而知,那个年代的命不值钱。爸爸就带着二弟来江西寻母,最小的三弟成是留守。 听爸爸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眼圈红了。我开始以一个男人的思维去独立审视这段历史。我心里有了对奶奶的蔑视: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亡从子的三从怎么荡然无存?奶奶莫不过是嫌贫爱富的物质女?否则怎么舍得丢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 我脑子里闪过"赎罪"这个词汇。奶奶的忍气吞声,奶奶的缄口不言,她的内心一定有怅悔,有自虐,有愧疚的存在。特别是当她面对儿子的孝顺,面对渐渐出息的孙子的时候。 我很佩服爸爸作为一个儿子的大度,几十年一如既往地爱自己的母亲,并将这份孝心传递给我们这代。我也突然明白爸爸为什么总是忌口不谈这段肝肠寸断的家史,他想维护一个母亲的尊严和 无奈。 贫贱夫妻百事哀。在那个食不裹腹的自然灾害时期,饥饿曾碾碎过多少人对生存的希望。史料里我曾看过,有整村的人饿死在门前屋后,有整村的人背井离乡。奶奶是那个时代的缩写,是那个时代的祥林嫂。 在奶奶的坟前,我不知道自己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缅怀她,去缅怀那一段辛酸的历史,我甚至不知道我应该如何把这段故事转述给我的后人。是象爸爸那样去极力维护奶奶的形象,还是要批判地揭示一个悲悯的女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