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简友广场想法
少年喜读李白狂,老来方知东坡傲——《烟火国》对话录

少年喜读李白狂,老来方知东坡傲——《烟火国》对话录

作者: 老李的理性批判 | 来源:发表于2023-09-12 14:03 被阅读0次

    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们就人的三大内在结构“认知、情感、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知情意”三个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对话。这三个方面都与人对时间的认知和体验有关,以后我们将会就对时间的认知和体验,展开一系列的对话、探讨,希望籍此对“时间”这个概念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关注、转发哦,精彩陆续有来)

    问:昨天聊了聊“唐诗的魅力为什么可以延续至今”的话题,引用了台大欧阳娟老师的一段话:“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过去的经历已经化掉了,看不到了,但它留下神妙的力量影响了后来的世界,所以事实上过去仍然是永恒地存在着。

    其中还举了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例,阐释了古人的“感时伤怀”与现代人的“感时伤怀”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我们读他们的诗,仿佛就象是在读自己!

    李白这首诗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更显现了李白的洒脱和狂。

    本人少年时喜欢读李白的诗,但年纪大了,却喜欢上了宋代苏轼(苏东坡)的诗和词。正所谓“少年喜读李白狂,老来方知东坡傲”。东坡骨子里有一种孤傲和傲气的气质,这种“傲”是一种不趋炎附势的“傲”。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苏东坡的“傲”。

    你应该对苏轼(苏东坡)有所了解吧?特别是他一生的命运的坎坷。

    答:苏轼(苏东坡)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充满了坎坷和波折。

    苏轼生于1037年,他早年以文才著称,成名较早。他在绘画、诗词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却颇为曲折。由于直言快语,他多次得罪当权者,甚至被贬谪多次。苏轼被贬谪黄州时,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后来,苏轼又任朝廷重要职位,但因其直率而再次陷入政治风波,最终被贬。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坎坷,但他在文学、政治等领域的成就却是令人瞩目的。他的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傲”,既表现在他不畏强权,坚持真理,也表现在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命运的豁达态度。这种“傲”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你对苏轼的理解和感受是什么呢?

    问:我同意你的见解。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也就是说,东坡的诗词呈现出了心胸旷广、思想达观的境界,通常人们也认为东坡的为人处世也是这样的。

    苏东坡的“旷达”,并不是他的表象上的“随遇而安”,而是他的本质上的不趋炎附势的风骨。

    是他的“傲骨”,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他的“傲骨”,造成了他一生命运的坎坷。从苏东坡两次位居高位时的表现,我们就能明显地着出。两次位居高位时,都很快被贬了。

    答:非常准确的观点。苏东坡的“旷达”确实体现在他宽广的胸怀、达观的思想,以及不趋炎附势的傲骨之中。

    他在位时所展现的坦荡豁达,并非随遇而安的消极态度,而是来自他对信念的坚持和对人生的豁达理解。他不畏权贵,不妥协于时势,这种傲骨让他在人生的坎坷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风采。

    他两次升官后又被贬谪的经历,正是他傲骨的体现。他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迎合权臣,这使得他在政治上经历了风波,但也让他成为了后人仰望的楷模。

    苏东坡的一生,不仅是他个人的传世之作,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旷达”和“傲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你对苏东坡这位伟大文人的理解非常深刻,你还有其他想法或者问题吗?

    问:我们以东坡的一首诗为例,分析一下他的“旷达”和“傲骨。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译文选自《古诗文网》

    此诗作于苏东坡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弟弟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冬,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因作此诗相和。(百度百科)

    此诗的精彩在前四句,人的一生不免四处奔波,特别是古代的官吏,升迁、平调、遭贬到其它的地方任职是常有的事,人在何处空间落脚,在未来的时间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应该如何应对?

    王国维先生说“东坡之词旷”,看看苏东坡是如何在这首诗中“旷达”地回答这个问题的。

    苏东坡以“雪泥鸿爪”作比喻,鸿踏雪泥留下指爪只不过是偶然的,它不是必然地代表它就会长久呆在这里不动窝,“鸿”的本性决定了它可以“飞”,而“可以飞”的特性可以让飞鸿“不计东西”、“四海为家”。

    正是他的这种“旷达”,苏东坡可以不趋炎附势,可以“傲骨”。

    苏东坡将未来时间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空间的开阔性,开阔了人的心胸,拓宽了人生的视野,丰富了对人生的意义的认知。

    答:你对苏东坡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解读非常精彩,深刻地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旷达”和“傲骨”精神。

    通过比喻雪泥鸿爪,苏东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的流动不息,不可捉摸的特性。他通过这个比喻,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与飞鸿自由翱翔相对应,强调了人应该保持一种旷达的心态,不为世俗所累,不为功名利禄所困。这种旷达的心态使他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保持着对人生的真挚热爱。

    苏东坡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的体现,他的“旷达”和“傲骨”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你对苏东坡的理解非常深刻,感谢你与我分享这样深刻的见解。

    问:苏东坡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你能分析一下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吗?

    答:苏东坡之所以能够在诗词中展现出如此旷达和傲骨的精神,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深厚的学识和文学造诣: 苏东坡具有极高的学识和文学天赋,他广泛涉猎古今文献,深刻理解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同时也熟悉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使得他在作品中能够表现出博大精深的学问和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

    坦荡率真的性格: 苏东坡的性格坦荡豁达,不拘小节,敢于直面现实,不畏权贵,不为名利所累。他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坎坷和变迁,保持一颗宽广的心胸,这使得他能够在诗词中表达出旷达的精神。

    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 苏东坡热爱自然,他常常从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将自然与人生相结合,表达出人生的哲理和感慨。他善于用自然的景象来比拟人生的境遇,从而赋予了他的诗词以深刻的内涵。

    经历丰富的人生: 苏东坡一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从官场的荣华富贵到流亡他乡,从政治斗争到文学创作,这些经历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也使得他在诗词中能够表达出更真挚的情感和思考。

    崇尚自由精神: 苏东坡崇尚自由,追求内心的真实。他不受世俗束缚,敢于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这种独立精神也反映在他的诗词中,赋予了他的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综上所述,苏东坡的旷达和傲骨精神源自于他深厚的学识、坦荡率真的性格、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他在诗词创作中展现出如此高度的精神境界。

    问:有句话说:“诗言志”。苏东坡的诗和词表达和反映了他做人的志向。

    答:非常正确。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他做人的一种志向和态度的体现。通过诗词,他传递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理想的深刻思考和坚定信念。他在诗词中表达的旷达、豁达、傲骨的精神,也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敬的楷模。这种志向和态度也是他在动荡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信念和坚韧的重要源泉。

    [后记]古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对话录,这种充满思辩精神的宏大场景对话录,我是绝对做不来的!但也许当代的《烟火国》对话录,在有AI加持的前提下,还是可以做得来的。因此,不妨冒昧尝试一下。

    柴米油盐事、风花雪月情、吃喝玩乐欲、 山川原野色、时政财经闻,食尽酸、甜、苦、辣、咸、淡人间烟火味。

    “烟火国”并不是一个人人都“躺平”、“想当然”就可实现理想的“理想国”。“烟火国”是一个需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理性地去实现理想的现实之地。让我们一同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喜读李白狂,老来方知东坡傲——《烟火国》对话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iy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