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村屯算什么级别?这里说的级别,指的是现行体制下,公职场规定的行政(含党务)级别。
依理依法来看,社区村屯不具备行政级别。相关法规和体制惯例界定,官方治理机构最多只到乡镇,城市街道办也只是派出机构(亦有一种说法:乡镇相关也是派出机构),而社区村屯这块,依法规和公序良俗,由基层居民自治——须经民意选举。既然是自治,就谈不到什么行政级别。
社区村屯经过合理合法的民意选举产生的管理机构为“居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或”村委会”,亦可以是居民们选定的其它名称,只对社区居民或村民负责——具体一点,对“社区居民大会/村民大会”负责。它们的功能是按照民意、公序良俗,参考法规处理社区村屯的一些公共事务/集体事务,同时充当居民与官方的沟通桥梁。
相关职务人员不属于公职人员序列,工资或补贴从村(社区)集体经费中取得。他们职务的标准称呼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居委会(村委会)负责人”。须注意,“村长/片长/主任”等均不是合理合法的职务名称,“村干部、社区干部”的说法不正确——行政职务名称和干部(类)名称不能乱用,这是体制法规要求,也是国情要求,很严肃。
“任命、指定”而来的所谓社区村屯治理机构,均不合法,也不合理。
当前有一种情况,是个别“社区工作人员”能从街道办取得少量收入,从而为街道办效力。实际上他们属于街道办的临时雇佣人员,往往不具备公职身分和行政合法性。事实上,街道办本身属于派出机构,权力有限,也必须遵守民意和体制规矩。
...
发散知识:众所周知在日占时期,“保甲制”大行其道,所谓“十户一甲、十甲一保”。实际上日本人的这一套是从中国学去的,中国古代早就有类似的办法。
那个时代,“保甲长”的产生相对复杂,有的的确是居民选出来的“德高望重者”,有的则是官方指定或默认——如此就少不得一些土豪劣绅甚至黑恶势力(人员)掺和其中攫取权力资源,借之横行乡里。一般官方更愿意“指定”或默认“听话有办法”的人做保甲长,这种情况是当时的负面政治生态所决定的。
——————
浪子背包客问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