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智见】恐惧的中国父母,教不出快乐的中国孩子

【智见】恐惧的中国父母,教不出快乐的中国孩子

作者: 黑纸白卷 | 来源:发表于2017-11-23 09:11 被阅读0次

“荷兰小孩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孩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儿童贫穷行动组织、国际卫生组织以及许多不同组织进行的国际研究,都一再地重复了这个结论。

在国内,关于这个现象的报导多半将其归因于开放的教养风气、政府对于家庭的支持与辅助、父亲对养育子女的投入程度以及社会价值多元等。其实,这些是西北欧国家共通的现象,很难用此来解释为何荷兰可以年年超越其他福利更好、性别意识更平等的北欧国家,拿下“最快乐儿童”的宝座。

“陪你生活”的荷兰式养育哲学

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时间。荷兰小学每天下午两点放学,时间一到学校大门就会站满了一堆来接小孩的爸妈,有的骑着国民战车bakfiets(前面有一个大木箱的脚踏车),有的拎着小朋友的滑板车。

孩子出生后,很多荷兰父母就会减少工作时间。比如父母各自减少一天工作时间,如果还有祖父母可以帮忙照顾一天,如此即便母亲在产假后立即回到工作岗位,孩子也只需要去日托两天。这些为了照顾幼儿而减少的工时(总数可达每周原工时的26倍)是受到法律保障的,虽不支薪,但不需要修改工作合约,期间仍享有原员工福利与退休金安排。

对荷兰人来说,照顾小孩真的是“自己的事”。他们给予孩子最重要的礼物,就是陪伴。他们不像国内的父母那样,关注怎样“开发小孩的潜能”,怎样让小孩“赢在起跑线”,他们专注在带着孩子一起“生活”,带着孩子一起到市场买东西、回家一起做菜,让他们跟着做垃圾分类,在花园里种花种菜。他们带着孩子顶着荷兰冬天的六级寒风,在冰冷的细雨中踩着脚踏车前行;他们对打喷嚏流鼻水这样的小感冒一笑置之,说小孩子越常生病越好,以后抵抗力才会越来越强。

荷兰的孩子跟父母一起上餐馆、融入一般的社交场合,偶尔他们呵呵的笑声太过刺耳,偶尔他们还弄得满地菜渣,但从来没有餐馆员工、没有邻桌的客人会对此抱怨不满。因为在这里孩子可以当个孩子,而不必为此感到抱歉;在这里,人们相信孩子属于社会,必须在人群里学会自处之道。而这一切,光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乖乖地写功课是无法学到的。

最快乐的成人养出最快乐的孩子

为什么荷兰小朋友这么快乐?另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他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成人养出来的孩子。

在2013年由永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发表的“世界快乐报告”,以国民平均所得、健康、社会支持、选择的自由、清廉程度与慷慨为标准,荷兰名列第四名,介于丹麦、挪威、瑞士与瑞典之间。相较这些幅员比它辽阔、自然资源比它丰富、资产远比它富足的国家,荷兰的快乐证明了金钱、财富与权力不是快乐最重要的衡量点。

荷兰人拥有一种别人很难匹敌的特质,那种特质就叫做“乐观”,或是以好莱坞偏爱的词汇来说,就叫做“希望”。如果你觉得这世界上的难关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如果你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论日子怎么难过,你总觉得没有那么糟糕。这个乐观,也来自一种强韧的自我价值感,不见得是那种自以为很聪明、很有能力的“自信”,而是他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毫不怀疑。

我认识好多个得了忧郁症长年在家领疾病津贴的荷兰人,他们虽然被专业心理医生评断为无法像一般人一样上班工作,却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重度精神病患整天被阴霾笼罩,完全没有行为能力,觉得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事实上,很多人只是无法适应目前职场文化与快速的生活步调,离开了那个环境,他们的情况就会大幅度地改善。当社会不再将心理疾病妖魔化,这些人也可以脱离经济与社会地位的窘境,以其他方式回馈社会,比如说当义工、或投入其他非营利性的工作。

在国内,这些人可能会被认为是装病、是社会的寄生虫,人们会说,难道我就没有牺牲吗?谁不想每天只做自己爱做的事情?的确,我相信,国内很多人的忧郁症与精神官能问题就是在长期勉强做自己不喜欢、无法认同的事情下产生的。事实上,在国内,我们认为长大成人、当父母的关键词就叫做“牺牲”,而不是“选择”。在荷兰,你要做的牺牲很少,你做的都是选择。而每一个选择,社会都会给予尊重与支持。光是这一点,就让人觉得快乐许多。

当“恐惧”成为国内父母给孩子的重要资产

老实说,根据这份“快乐”报告的六项标准,我很难相信台湾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保障大幅改善,人际关系和睦,我们还是无法摆脱一个根本的诅咒——那就是欠缺选择的自由。

我们以为我们也在谈选择,但事实上我们说的都是“牺牲”。首先就从“放弃选择”的牺牲开始。这些牺牲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恐惧。恐惧驱动的“选择”告诉你永远不要选择你想要的,而要选择你认为最安全的道路。我们念兹在兹的,很少是梦想,绝大多数是“后果”。

国内很多父母把“恐惧”当作他们可以流传给孩子最重要的遗产,从小到大他们就以直接的言教与身教,一再重复恐惧的逻辑:“你一定要认真读书,要不然以后找不到工作,长大后去做苦工”“考不上好学校,你的未来就毁了”“xx能当饭吃吗?”“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甚至最经典的是“你不要像我一样”。

“你不要像我一样。”父母们说,然而一个孩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跟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努力地昂起自己小小的脸蛋,试着把自己拉长得越高越好,好贴近那个对他们来说无所不能、极尽完美的父亲母亲。而我们用什么回报他们信任与爱呢?我们扯下他们梦想的翅膀,我们教导他们恐惧的童话,如此我们也剥夺了他们获得快乐最重要的特质,也就是乐观、永远地怀抱希望。

为什么荷兰孩子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父母身上看见了美好的前景,那是一个值得向往的未来。他们的父母不必日以继夜地工作,每天疲惫地自顾不暇,没时间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只会苍白地重复从前一世代继承过来的恐惧。

他们看见一个身心均衡、怀抱理想、勇于面对挑战、骄傲于自己独特特质的父母,迫不亟待地想要长大成人,每天晚上都做着关于未来的梦,任它是遨翔宇宙还是开着几吨重卡车好大好威风。但最重要的是,这些父母会告诉孩子,他们不必“像我们一样”,他们可以当他们“自己”。这是多么大的安慰啊,光是当“自己”就够了。

(本站原创,转载请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见】恐惧的中国父母,教不出快乐的中国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po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