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福人生
太5:3-12
第一福 虚心之福
第二福 哀恸之福
第三福 温柔之福
第四福 饥渴慕义之福
第五福 怜恤之福
第六福 清心之福
第七福 使人和睦之福
第八福 为义受逼迫之福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7)
“怜恤”,从字义来看,怜,是怜悯;恤,是体恤;合而之意,即怜悯体恤。怜恤人的人,是指我们站在一个主动的位置上,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展现出怜恤之情。
这与第4节的“哀恸之人”有着对应的关系。“哀恸之人……必得安慰”(4),是指我们自己站在一个被怜恤的位置上,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安慰。
体恤是一种在内的悲悯情怀,安慰正是这种情怀的外在流露和体现。4节所呈现的是被动的福份,7节所体现的是主动的福份;前者是我们被人安慰,后者是我们怜恤他人;;前者蒙人的接纳,后者是接纳他人;前者是一种接受,后者是一种施予。
耶稣通过这两福,让我们看到一个逻辑关系——
因为我们曾经蒙怜恤受安慰,所以我们现在应当怜恤安慰别人;今天我们有怜恤的情怀,并不是说明我们比别人优越,反而恰恰是重现我们曾经所经历过的软弱;今天我们安慰别人的安慰,正是我们从前所接受过的安慰;今天我们能以体恤别人的哀恸,正是我们曾经所有过的哀恸。
同时,我们在本节经文中可以读出6:14-15的“饶恕法则”——我们若饶恕人,天父就饶恕我们,我们若不饶恕人,天父也必不饶恕我们。同理,我们若怜恤他人,天父也必怜恤我们;我们若不怜恤他人,天父也必不怜恤我们。那么,究竟是上帝先怜恤我们呢?还是我们先怜恤他人呢?上帝先怜恤我们是因,我们后怜恤他人是果;我们怜恤他人的行为,印证了我们是蒙上帝怜恤的人。
总结一句话:如果我们曾经没有哀恸过,那么我们现在就不能体恤他人的哀恸;如果我们曾经没有受过人的安慰,那么我们现在也很难能够安慰别人。因为我们曾蒙上帝的怜恤,所以我们现在应当怜恤他人。阿们!
我们要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
1、怜恤,是一种悲悯的情怀
“怜恤人的人……必蒙怜恤。”(7)
如前所述,怜恤,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乃是深深地悲悯。为让我们理解悲悯情怀,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正走在街上,一个乞丐上前向他乞讨,求他施舍一点钱买食物。屠格涅夫很同情地说:“好”,便伸手掏口袋,但却没找着一文钱。于是,他略带歉意地对乞丐说:“对不起啊,兄弟,我今天出门没带钱。”乞丐回应他:“谢谢你!”对于乞丐的回应,屠格涅夫更加惭愧了,便问乞丐说:“你为什么要谢我呢?我并没有给你一点钱。”那乞丐说:“因为贫穷四十年来我被人藐视,被社会遗弃,我感到绝望,想去自杀。但你是第一个叫我‘兄弟’的人,我感到温暖,是你救了我的命。”屠格涅夫想不到自己极平常的一个礼貌性称呼,竟带给这个人如此大的安慰与帮助。
这个小小的故事,或许没有特别令人动容的地方,但却将一种悲悯的情怀展现了出来。从实际来看,因为没带钱,这个作家一分钱也没能给那一个乞丐,对乞丐的帮助似乎为零。但是他的行为却透射出他里面的悲悯情怀:一他没有拒绝一个痛苦之人乞求,他毫不犹豫地答应对方;二他发现自己没有带钱,因而感到抱歉,向乞丐说“对不起”;三他称呼乞丐为“兄弟”,表明他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鄙视乞丐,而是视之为平等之人。
因此,这个俄国作家的行为解释出什么是怜恤。或许你会说,他不过就是随口一说嘛。正因为口他随口无心一说,才说明这种悲悯的真实,而非刻意。他对人乞丐的怜悯是真诚的。
那么,这种悲悯的情怀来自哪里呢?
2、怜恤,是来自上帝的神性
“怜恤人的人……必蒙怜恤。”(7)
经文首先呈现出来的文字是“怜恤人的”,那么,谁是怜恤人的呢?在这个悲惨世界里,谁人不需要被怜恤,谁人又能怜恤人?
怜恤的本质乃是爱,而爱的本体乃是上帝,因为“神就是爱”(约一4:16)。因此,怜恤的源头不在人间,乃在日光之上,在上帝那里。
上帝曾在摩西面前宣告他的名——
“5耶和华在云中降临,和摩西一同站在那里,宣告耶和华的名。6耶和华在他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7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8摩西急忙伏地下拜,9说,主阿,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在我们中间同行,因为这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又求你赦免我们的罪孽和罪恶,以我们为你的产业。(出34:5-9)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看到这位上帝,大有威严,但又充满了悲悯之情;他全然公义,但又满有慈悲;他刑罚恶人,却又赦免接纳。
上帝将他自己的名向我们启示出来,在他的启示中我们看到,他对人的怜恤之情,乃是基于他的威严与公义。换句话讲,如果没有上帝的威严与公义,那么就无所谓爱、慈悲与怜悯。正是他的威公与公义,才彰显出他的怜悯“如江河涌流……”
怜恤,意味什么呢?
怜恤,在它的本质里涉及到了上帝的恩典与和平,慈爱与诚实,公义与慈悲。怜恤,在上帝那里意味对罪的恨恶,却又对陷于罪恶之中的人的深深怜悯,以及他体恤罪人的绝望与无奈,同时又因中保的代求而无条件地赦免与接纳。这就是日光之上的怜恤。
3、怜恤,是基督对人的态度
“怜恤人的人……必蒙怜恤。”(7)
怜恤,是一个形容词,同时也是一个动词。怜恤,形容出了上帝神性里的美善,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计划里——
“因我们神怜悯的心肠,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路1:78)
上帝对人的怜悯,体现在他“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这句诗意的表达,喻示了上帝差遣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他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了世人。这就是他“怜恤人”。
耶稣传道之初,曾宣告他的使命——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4:18-19)
他的使命宣言,即体现出他对人的怜恤。怜恤贫穷的人,他怜恤被掳掠的人,他怜恤瞎眼的人,他怜恤受压制的人。他与罪人为伴,与税吏同席,与娼妓同行。当他从旷野出来,“见有许多的人,怜悯他们……”(可6:34)
福音书中记载有一个大麻风来见耶稣 ——
“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有人满身长了大麻疯,看见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疯立刻就离了他的身。”(路5:12-13)
请注意圣经的记载“耶稣伸手摸他”,为什么耶稣要摸大麻风呢?难道耶稣必须得摸着大麻风才能施展医治的能力吗?当然不是,耶稣用一句话,就可以治好他。但耶不仅是要治好这个人身体上的大麻风病,而且要医治他内心的忧伤、痛苦。作为大麻风病人,是无人敢靠是近他的,每个人(甚至连至近的亲人)都必须离他远远的,他如同被抛弃的人一样。人见着他,都如同见了瘟疫一般,恨恶他。但唯独耶稣向他伸手,不嫌弃他,不厌恶他,不惧怕他,而是向他靠近,再靠近,并伸手摸他。表明耶稣对他的爱,对他的悯恤,对他的接纳。这就是基督所作的。
其实,我们就是“大麻风”病人,我们的“罪”比大麻风更污秽,我们的里面如同大麻风一般恶臭流脓。人靠近我们,就嫌弃我们;人靠近我们,就恨恶我们,人靠近我们,就视我们为渣滓一般。不是人的问题,而我们自己就是如此。但耶稣基督却怜恤了我们,他靠近我们,拣选我们,他触摸我们,他接纳了我们,他爱了我们。
今天,我们蒙了主的怜恤,我们为何不能怜恤他人呢?
4、怜恤,是彰显基督的行动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7)
今天的中国,我们的社会,还有悯之情吗?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封城,有许多打工者滞留在城里。因为住不起旅馆,就住在一个地下通道里面。有一天一群穿着制服的人来到通道,接上水管,将整个地下通道冲洗一遍。那些流浪在这里的人,他们仅有的行礼、被子、床单、棉大衣全部都被冲湿了。有一个视频,一个流浪人正身裹了一层被子躺在街边的店门口,结果突然一股大水冲了过来,这个人一下惊跳起来,无奈地发现原来是有人在用水枪冲洗地面。这些人的悲悯在哪里呢?这些人的良知在哪里呢?他们麻木而冷酷,毫无怜恤之心,毫无人性可言。
反观,我们也看到有一群的基督徒,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每天走在街上向人免费发送口罩,免费给那些流浪者送盒饭,并且他们开通关怀热线,随时帮助那些在危急中的人们。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因为父母都被隔离了,而独自在家无人照顾。有一位独居的基督徒在得听这个讯息之后,对这个孩子充满了怜悯。他想到耶稣的怜悯,于是就多方联系打听,并在相关的协商之后,将这个小孩子接到自己的家中。后来,这个小孩子,被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有人问这位基督徒,你不害怕吗?他回答说,我有耶稣,我就不害怕。
这就是怜恤人的人,这就是彰显基督的行为。今天,愿我们都能靠主的恩典,以基督的怜悯去怜悯有需要的人,以基督的安慰以安慰那些痛苦中的人,以基督的爱去爱那些不可爱的人。不久之后,这个国家将被改变,这个社会将被改变,这个民族也必将尽归我主。阿们!
奉主名祝福大家——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7)
阿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