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福人生
太5:3-12
第一福 虚心之福
第二福 哀恸之福
第三福 温柔之福
第四福 饥渴慕义之福
第五福 怜恤人之福
第六福 清心之福
第七福 使人和睦之福
第八福 为义受逼迫之福
第四福 饥渴慕义之福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5:6)
饥渴,从字义来看:饥,是饥饿,指对食物的需要;渴,干渴,是指对水的需要。食物与水,是延续生命的最基本的保障。饥渴,是身体为保全生命而作出的本能反应和信号。巴勒斯坦地区,地处沙漠和戈壁地带,当地的人们行远路时常常需要带着充足的食物与水,以免遭遇缺食缺水的危机。
耶稣在这里以一种犹太人常遇的现象——遭遇饥渴——对食物与水的需要,引申到对“义”的需要。
在此,我们来分享两个方面——
1、无法满足的人心
“饥渴……”
这是一个吃货的时代,我们的朋友圈里每一天充斥着大量的美食图片。人对于食物和水的需要无可厚非,这是人身体最基本的需求。这是出于神造人之初的定规。但渐渐地人们把身体的需求,发展成了肉体的需求;把生理的需求,发展成了对欲望的追求;人们想要的,远远超越了人们所需要的。因此,人们就渐渐地迷失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之中。并且,人们发现自己得到的越多,而人心里的不满足感——饥渴感就越大。
圣经约翰福音第四章记载了一个妇人,我们通常称之为“撒玛利亚妇人“。她是一个典型的迷失在物欲世界里的人。为了追求满足,她先后有五个丈夫。请注意,她有五丈夫并不都是合法的,因为她有的所谓的“丈夫”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女人需要丈夫,是应当的;有一个丈夫,是正常的;但有别人的丈夫,就说明她是一个犯罪的女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惜犯罪,玷污自己。“丈夫”代表了她的欲望——或是爱情、名利、权力、财富、地位、学历等等。虽然她已有有五个“丈夫”,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仍然需要出城,到很远的雅各井打水喝。其实,她真正所需要的不过是一桶水罢了,但她以五个丈夫来满足自己的想要的东西,而仍未得满足。
其实,这个被记载在圣经中,但却无名无姓的女人就是人类的代表。她的行为就是人类行为的缩影,她就是千千万万个你、我、TA。很多时候,人的饥渴并非因为缺粮缺水,而是因为欲望的膨胀。人以为有了“丈夫”就可以满足,孰不知即便有了“五个丈夫”,也不能够满足;甚至占有别人的“丈夫”,人也不能满足。人以为人间的一口“井”可以满足自己,但耶稣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约4:13)。人的欲望就是一个黑洞,人终将被自己欲望的黑洞所吞没。
那么,一个饥饿干渴的人如何能以饱足呢?
2、饥渴慕义的人生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
耶稣在这里说饥渴慕“义”者,有福了,那么这里的“义”是指什么呢?
综合圣经的教导,这个“义”指向三个方面——
第一,饥渴慕义,乃是指渴慕“上帝”。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义”人,因此这里的“义”指向上帝,唯有上帝是义的。饥渴慕“义”者,即是饥渴慕“神”的人。一个渴慕上帝的人,才是有福的人,因为唯有上帝才是人真正的满足。
可拉的后裔在诗篇中写道——
“神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几时得朝见神呢?”(诗42:2)
可拉的后裔作为亡国奴流亡异国他乡,在他们的祷告中,并没有祈求上帝给予他们物质方面的赐福。他们不求物质的赐福,并非他们有充足的物质生活,而是他们并不以物质为他们的渴求,并不以身外之物为他们的满足。他们唯一渴求的乃是上帝自己,他们对上帝的渴望,如同鹿切慕溪水一般。
什么是“如鹿切慕溪水”呢?除了溪水以外,鹿别无所求,意思是它的渴求——单纯而专一。因此,诗人在此表达出,对上帝的单纯而专一渴慕。
因为,远离自己的国家,远离上帝的圣城耶路撒冷,远离像征上帝同在的圣殿,因此诗人向上帝发出渴慕的呐喊声——
“我几时得朝见神呢?”
唯有上帝是他们的满足,唯有上帝是他们的追求。今天,我们渴慕什么呢?我们如这人位逃亡的诗人般渴慕上帝吗?我们如鹿切慕溪水般渴慕上帝吗?
第二,饥渴慕义,乃是指渴慕“基督”。
上帝是义的,基督就是上帝的义,基督就是义的本体,基督就是“义者”。(约一2:1)
当撒玛利妇人来井边打水的时候,耶稣对她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这句话揭示出了人性的真相——人是干渴,并且指出人的干渴也无法从人间的这口“井”里得到满足。
当耶稣说了这话后,继续向妇人发出启示——
“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只涌到永生。”(约4:13-14)
这句话最直白的表达就是:耶稣是生命的泉源,唯有他才能满足我们生命中的干渴。他是生命之源,他曾站在人类历史的洪流之中,高声地向全人类发出呼召和邀请,他说——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7:37-38)
他不仅使一切到他那里的人得着活水的浇灌,并且他要使被他浇灌的人,也能以成为供应别人的人。
耶稣曾经以五饼二鱼,使一万多人得到饱足,因此成千上万的人涌向他,跟随他。但他却断然拒绝他们的拥戴,他对这些涌向他的人说“不”——
你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五饼二鱼”的食物,你们需要的乃是“我”,“我”才是你们真正的粮食。耶稣劝勉来跟随他的人“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约6:27)那些跟随他的人,祈求主说:“主啊,常将这粮赐给我们”。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约6:35)
许许多多的人听到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他们就接受不了,而离他而去。今天,我们到耶稣面前求什么呢?
我们求吃求喝吗?我们求日用的饮食吗?耶稣说“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所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2-33)
有许多的时候,我们的祷告并不合神心意,舍本逐末。什么意思呢?
我们要耶稣的赐福,却不要赐福我们的耶稣;我们要耶稣的帮助,却不要帮助我们的耶稣;我们要耶稣的医治,却不要医治我们的耶稣;我们要耶稣的拯救,却不要拯救我们的耶稣。我们来信耶稣,不是为了满足灵魂的需要,而是想利用耶稣来满足我们肉体的需要。
这是何等可悲的事情。这就如同,一个饥渴将死的人,好不容易来到井水旁,只求井水给一口水,却不愿活在井水旁。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约6:35)
你渴慕主耶稣自己吗?还是你渴慕主耶稣的饼和鱼呢?
第三,饥渴慕义,乃是指渴慕“圣经”。
“饥渴慕义的人……必得饱足”
再问,人为何“饥渴”呢?
“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摩8:11)
经文清晰地告诫我们,今天我们所有的饥渴,非因缺饼缺水,非因外在的物质需求。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听从上帝的话语——《圣经》。
历世代以来,上帝不断地向人招手,以慈声呼召人到他面前来——
“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吃。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你们为何花钱(原文作平银)买那不足为食物的,用劳碌得来的买那不使人饱足的呢?你们要留意听我的话,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乐。”(赛551-2)
今天你听到上帝的呼召了吗?他深知我们的饥饿,他了解我们的干渴,他以他爱子耶稣基督为价值,为我们付了银钱,让我们今天可以白白地到他面前来,享受他的美物,得享他的肥甘。
先知耶利米赞美上帝说:“耶和华万军之神阿,我得着你的言语就当食物吃了。你的言语是我心中的欢喜快乐,因我是称为你名下的人。”(耶15:16)
清晨,你渴慕主的话语吗?主的话语,要滋润你的干渴的心田,要使你沉闷的心灵,再一次跳跃起来,再一次欢喜快乐起来。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是渴慕上帝的人,因为他们是渴基督的人,因为他们是渴慕神话语的人。
再一次,奉主耶稣之名祝福大家——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阿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