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系原创首发
每次学一计,重温中华经典
![](https://img.haomeiwen.com/i29665863/b122b69924d7e14b.png)
走为上计
【原书解语】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这句是说,全军撤退,以避开强敌,并不有悖行军的常理。是很正常的以退为进的一种策略。不可耻。
力量悬殊的时候懂得适时撤退,在军事上算得上“上策”。这个据说语出《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不过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应用“走为上计”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楚将子玉率军攻晋,同时胁迫其他几个小国一同出兵。
晋文公刚攻下依附于楚国的曹国,深知与楚国的对抗不可避免。
子玉果真率浩浩荡荡军队过来,晋文公分析了形式知道正面对抗胜算不大,决定先后退。对外假称自己当年逃亡时,楚国君主对自己很好,自己发誓过一旦回国要与之修好。但迫不得已两国交兵,他定会先退避三舍,以表达自己信守承诺。
于是他退了九十里,周围既有黄河又有太行山,此时他感觉足以御敌了。就派人去秦、齐求援。
当子玉追到城濮的时候,晋文公已经准备好了。
晋文公在与敌方对决的时候也多次理性判断局势,同时灵活变换打发,最终楚军惨败。
晋文公的多次“撤退”都不是消极的,而是主动寻求机会。
这让我想起二战时英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那是一次非常漂亮的“走为上计”的演绎案例。正是这次顺利的大撤退,保存了英军大部分的实力为后续的诺曼底登陆奠定了基础,也造就了二战的结束和结果改写的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德军在两次战役(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中溃败,请求撤退,但是希特勒认为撤退时极大的可耻,让士兵坚守到最后一刻。绝对不允许撤退。这让德军损失非常惨重!
所以咱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大抵如此。
【按语】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
太佩服咱老祖宗的智慧了!【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看得透彻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