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齐说, 那些不想付出辛劳去研究自己所不了解的思想的人们……[总是倾向于通过缺乏真实意义和不具本质特性的命名,]把它归入自己熟悉的一种思想,或往往归入他们欣然认为熟悉的一种思想。
写啊读啊,写作者辛苦了好多年,可是长进有多少呢,说出来扎心,原地踏步是大多数。可是,深刻反思的人是凤毛麟角,嘴上谦虚,实则自得,随着点赞的增多更是膨胀得要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读得有多好,写得才有多好。看似简单的阅读,说法五花八门,但到底要读到什么,只有一堆来自经验和学校的观点,根据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道理也是凭感觉说说。然后在漫长的岁月中,一次次强化那个固有的观点,将其他观点排斥或者“归入他们欣然认为熟悉的一种思想”,这就是国人读书,接受各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思考没有对象,这是大脑空转。急于发表观点,而从不认为世界很大,有更深刻的思想等着我们去寻求。在固有的框架中,认知只是不断重复。
我有次问一位写作朋友,关于人类学,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这些门类的入门书读过没有,他说没有。可是他却在讲台上谈了两个小时的写作,作为朋友,我不知道该不该批评他。我最终没有再说,但事后想,一片赤诚谈了一些肤浅的看法,不但固化自己,也是误导了别人。如果批评了他,说不定他认为我是一种恶意或者嫉妒。
我不再参加这一类聚会,分享会,讲堂,往往觉得是在做一个沉默的帮凶。
我在简书谈谈那些错误的读书写作观念,只希望能照亮一两个有缘的人,算是一种补偿心理吧。
以读报读,以写报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肤浅加肤浅绝换不来深刻,经验加经验绝换不来真知识。关于心灵,关于美,关于文学,每个人都可以凭经验插上几句,仿佛它不言自明,雨露均沾,以至于不成为一门学问,以至于承认了解得太过皮毛是一种过度谦虚。
这几年我逐渐增加了哲学书籍的阅读,尤其是去年,我深感,在网络上耐得住性子学习真知识的人,比穿过针眼的骆驼还要稀少。这可能是因为上网这个前提,本身就意味着急功近利。假如自己没有光环,就去追逐有光环的人,假想可以分得一点微光。这一点休谟说得很好,人人都爱富贵,因为得不到,就幻想着沾一点光。
人类有两大主罪,没有耐心和漫不经心。求真爱美,更多的时候只是想沾光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98749/74d0b9623748af19.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