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豆蔻年华,弥漫着青春花香初溢的味道,却让我莫名地想起郭敬明曾经写过的这句“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
一只叫爱因斯坦的小狗和一个十三岁叫李玩的女孩,构成了“狗十三”,恰似那道忧伤划过心头。
1 十三岁李玩的心声
我想学物理,不想学英语,为什么都不听一下我的意见?
我喜欢探索未知,我有自己的兴趣,你为什么觉得我不可以学?
爸爸撕毁了我的兴趣班志愿表,我很伤心,既然爸爸不喜欢,我就好好学英语吧。
没有兴趣班,我自己偷偷学物理,即使是英语演讲我也要讲《人类简史》。
在第一次反抗中投降了,却找到一点小小的平衡。
爸爸给我钱作为补偿,我拒绝接受。
从小就知道给钱,我都厌恶了,什么时候能陪陪我啊?
送给我一只小狗,也想当做陪伴的补偿,我接受了它岂不是意味着我接受爸爸的道歉?
小狗,总是可怜巴巴的跟在我身后,和我一样可怜,没有人陪伴。
那小狗,你就叫爱因斯坦吧。
我们相依为伴,也挺好,这算是又一次投降吗?
爷爷把爱因斯坦弄丢了,他们没有一个人去找。
谁也不懂我,只有爱因斯坦看得出来我需要陪伴。
你说我倔强也好,说我推倒爷爷是坏女孩也好。
我就是坏女孩了,我就做坏女孩做的事好了,我就要去喝酒。
我不想再妥协了,你们给了我希望,又给了失望。
可是,奶奶找我回不了家了,爸爸好生气,我怕了。
后妈买了一只和爱因斯坦一样的狗,一家人都骗我说这是爱因斯坦。
可我一眼就看得出来,我的爱因斯坦那么温顺,怎么像它这样暴躁。
可是,全家人都说这就是爱因斯坦,连姐姐都站在他们一边。
在又一次反抗中我投降了。
物理一等奖,爸爸很高兴,原来我可以用成绩换来他们的开心。
在酒桌上,看着大人们之间的曲意逢迎,怎么那么可笑。
爸爸让我喝酒,之前我自己喝酒的时候他怎么就生气了呢?
大人真是善变,不过这次我又妥协了。
后妈生了弟弟,就瞒着我。
我以为爸爸陪我去滑冰,却是第一次见到弟弟。
大家把爱都给了弟弟,爷爷奶奶像溺爱我一样溺爱他。
爸爸给我的陪伴更少了,我却渐渐接受了这种状态。
看到弟弟在滑冰,他不喜欢,却被迫从两岁开始滑冰。
就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难道你们看不出他不喜欢吗?
一句“为你好”,多么讽刺啊。
青春怎么会这么痛苦,我好想长大。
长大了,我会不会能自己做主了?
2 二十六岁女孩的回应
我们都长大了,青春开始散场。
我们都曾在写不完的作业中,感叹什么时候长大。
也曾在一个个六点起床的早晨,感叹什么时候自己决定起床的时间啊。
长大真的都解决了吗?
长大了,才知道长大了有长大后的问题。
青春,学会了迎合、妥协,长大后便不会“拒绝”了。
不会拒绝,是因为当追求想要的却得不到,不想做的却不得已而做,所以长大后分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了。
从小的教育告诉你,要和周围人处理好关系。于是,你不敢得罪人,你以为别人让你做的事都去做,才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有些文文静静的女孩,成了别人眼中的“便利贴”女孩,说一声拒绝好难,只能将委屈自己咽下。
青春,以为成绩好就可以,长大才知道成绩不是全部。
当你听从父母最好的安排,一路靠成绩进入体制,过上一眼望到头的“铁饭碗”生活。
你靠着自己的能力成了单位的“笔杆子”,却迟迟没有晋升,才发现世界上不公平的事情好多。
有些人赶上政策的风口晋升了,有些人凭着牢固的关系网往上走了,只有你默默地做着别人都不干也干不了的活,却不被人看到。
你告诉自己要佛系地生活,却老咽不下这口气,在体制内磨平了所有的梦想,没有勇气走出去重新开始。
青春,在溺爱中长大,便不懂得感恩了。
溺爱最可怕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巨婴”,二三十岁的成年人思想上甚至生活上完全依赖父母。之前和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在聊天,短短一个小时,她女儿就打电话问过两次自己工作上遇到的事情,让母亲给做决定。
而“巨婴”最可怕之处在于认为别人为自己做的都是理所当然,只愿意接受,不愿意付出,不懂得感恩的人在社会上注定会吃亏的。
青春,没有陪伴,长大后在爱情中跌了跟头。
因为父母用物质代替了陪伴,感受到的爱太少,不知道怎样去爱人。
有的人会像一棵干枯的稻草,狠狠地抓牢所有汲水的源头,即使遇到不合适的人,也在痛苦的循环中不肯放手。
有的人会像披着狼皮的羊,将真实、脆弱、敏感的内心裹紧,不敢相信爱,拒绝别人的接近。
无论是哪个极端,都是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
3 为谁而活?
我不禁在想,沉默的李玩是更成熟了?还是被抹去了性子?
90后的一代,有着和李玩一样的共鸣。
90后的孩子,也开始成为父母。
曾经,我们那些“小皇帝”、“小公主”的标签已然开始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教育的重任也落到自己身上,我们要让上一代的中国式教育在下一代重演吗?
有人说“没有孩子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了孩子后在周围各种兴趣班的簇拥下,还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前段时间看《向往的生活》,Angelababy看到别人的才艺表演,叹了口气,最后画外音说“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其实,无论是父母让孩子长大后多一项技能,还是长大的孩子感谢父母曾经逼自己一把,都只是看重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平心而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呢?
我想,你肯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为自己而活了。
可是,焦虑的爸妈们真的做到了吗?
你若让自己换一个角色呢?你也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孩子而活的话,你再来看看是不是会破这个题?
不去命令,而是沟通。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是给他们最起码的尊重。无论他们要什么,做了什么,听一下孩子的心声。把你的感受传达给孩子,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理解。提出你的需求和建议,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
不去讨好,而是思考。陪伴,不是讨好孩子的手段,不是溺爱孩子的方式。高质量的陪伴,是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安排管理生活,引导孩子对世间百态有自己的看法,逐步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在思考、探索中形成正确的三观。
不去说教,而是做自己。做自己,不是说“做爸妈的继续追剧、打麻将、玩游戏”等方式追求低级的享乐,而是做“不舒服的自己”。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做父母的首先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看到我们为自己而活,将正能量传递给他们。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父母的分离。”所以,要放手,让孩子去选择、去做自己,我们也在做自己中遇到更好的未来。
当我们老了,目送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也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