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烝在栗薪”,《毛诗传》说:“烝,众也。”
烝的意义有很多:
《尔雅•释诂》说:“烝,君也。”“烝,进也。”又说:“烝,众也。”
《尔雅•释言》说:“烝,尘也。”郭璞(晋)《尔雅注》说:“人众所以生尘埃。”——“烝”的“尘”义时从“众”里引申来的。
本诗第一章的“烝在桑野”之“烝”《传》训解为“窴(tián)”,《郑笺》注解说古时窴与尘声同,孔颖达疏解:古时窴、尘同音,可互相假借。朱熹《诗集传》认为这里的“烝”为发语词。
《尔雅•释天》:“冬祭曰烝。”郭璞注:“进品物也。”
《说文解字》:“烝,火气上行也。”
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烝,婬(淫)也。”
……
为何在此解释为“众”呢?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因为上一句“有敦瓜苦”用“专专”来表达“瓜之团聚貌”(瓜儿较多,团团聚集在一起,)所以训“烝”为“众”。
“瓜众”在哪里呢?“在栗薪。”
《经典释文》说:“栗,《韩诗》作蓼(lù),聚薪也。”
马瑞辰说(大意):
栗与蓼为“一声之转”。蓼应当读如《诗•周颂•小毖》里的“予又集于蓼”之“蓼”。蓼,指味道辛苦的菜。(《说文解字》:蓼,辛菜,蔷虞也。)
《毛诗传》大概是认为“栗”为“蓼”的假借字。
按此说法,“栗薪”当作“蓼薪”,即苦蓼草。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苦瓜团团悬于藤蔓上,瓜蔓又聚集在苦蓼草上。因此《毛诗传》说这两句是在“言我心苦,事又苦也。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自从我们分别不能相见,到现在已经三年了。
这四句一般认为是妇人的感叹,但是妇人是说自己在家“心苦事又苦”呢,还是说君子在外“心苦事又苦”呢?有争议。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