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六旬老人,工作是受人尊敬的眼科医生,生活中经常和三五好友打打高尔夫球,典型的美国中产阶层,有天,他接到警察的电话,儿子死在异国他乡的事故中。
在收拾儿子的遗物时,他发觉儿子一套完整的圣雅各之旅装备,却倒在了出发地。老人决定替儿子走完朝圣之旅。
替儿子走,因为之前父子俩聊天时老人Tom不愿意做的,他有自己的事业,有伙伴,他才不需要去走什么800公里的徒步。而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儿子认为生活是过出来的,他放弃了博士论文来走朝圣之路,来追寻内心之路。Tom能否放下自己替儿子加入徒步者之旅?
一开始,Tom下定决心做了选择一大早就出发了,身体和内心总是不够和解,比如他背起背包一转身包就打倒了台灯,出发时他走的方向是相反的,探长送他出发时又走错路线,把他拉回,他一个人在路途中休息时,背包不小心掉进了河里。这些失误都说明他的内心并没有准备好,也意味着松动自己的三观,踏入个自己不熟悉领域的混乱。
虽然替儿子走,但一个60多的老人,依然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开始于他遇到的第一个伙伴,一个荷兰的胖子,他为了减肥踏上朝圣,作为过来人的Tom一眼看出本质,被美食诱惑的他是减不了的,何不选择换个衣服(做自己适合的),但年轻人不愿意,他要坚持走一遭。
第二个是一个女孩,她的目的就是要戒烟,但在行走中烟不离口,
第三个是一个灵感枯竭的作家,一路为了闻讯他人朝圣的故事而朝圣。
Tom和这三个结伴,但他也嫌弃他们,嫌弃荷兰胖子的无节制和胆怯,不屑女孩对烟的不自律,嫌弃作家的喋喋不休,自以为是。与其说他嫌弃别人,不如说这些是他的价值观里无法容忍的,在他的过往人生里,他靠着节制、自律获得了体面地生活,慢慢地这些就形成了他的价值观和生活观,而在与这三个伙伴一起走时,不合时宜就变得越来越突出。终于在一个休息时间,趁着酒劲,他把他的不满爆发出来,忍无可忍就爆发。
冲突就是成长的契机,但冲突也有破坏性,正是因为有破坏性,好多人不愿意有攻击出来,要不就是找别人说,不敢当面说,要不就自我攻击,隐忍。Tom说出来后,大闹了一场,被警察带走,是这几个伙伴帮助了他,这是很有意思的过程,表达不满不仅没有破坏关系而且他们变得更亲密了。有时候我们会担心我们表达了攻击,别人会接不住。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表达出来是一回事,别人接不接得住是另一回事。
Tom事后道了歉,表达了让他想到了儿子,是的,他也表达了对儿子的不满,但是儿子已经离开,让他心有内疚,所以他把不满投射在他人之上,当他认识到这一点,他也分清了自己。对他人也有更多的理解,解构的过程紧接着就是重构。
一个本来就生活得意的中年人再加上一个宽容和接纳,足算得上是人生完整,令人神往,所以他在最后大家纷纷聚拢在他身旁。在到达圣雅各后都找到了各自的意义。
朝圣之旅是大多数年轻人的,探索人生的意义,譬如去云南大理一样,年轻人生活才开始,所以Tom的儿子说生活是过出来的,他唯有经历方才得出,他不要你以为,他要他自己的生活体验方式。他的死是Tom的活,以一个敞开胸怀接纳所有的态度。
我们总是以过来人告诫年轻人要规避哪些坑,过了大半人生他们选择更稳妥的一条,对一个老人无可厚非,一个人当然是越老选择越少,对,好多人说减法人生,因为你并不年轻,有的人选择找年轻老婆彰显自己不老神话,有人吃保健品,美容护肤来延缓衰老。这都是一种死亡恐惧,对衰老的抗拒和躲避。但年轻人不是,他们的人生才开始,象牙塔就像是原地打转,尤其是20多岁荷尔蒙爆棚,在欧洲很多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会到处旅行来阅历人生,他们也许会走错,谁年轻没犯过错呢,但是年轻有资本,有的是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熬夜一天一夜都没事。我在女儿初三之前觉得人要是10点之前不睡觉如同死一样恐惧,但是她为了作业,每天如此,真的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当你说出你对年轻人谆谆告诫的那一刻,你都是不接纳和不包容,你不相信他人能过上自己的生活,你觉得自己才是最为正确的价值观。有些人会说后悔当初没听父母的话,这是一个不敢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胆小鬼,是不希望自己能够强大,是对当下境遇的妥协。听父母的话你也过不好一生。
亲子关系从来都不是命令和顺从,是两个不同人生的探讨,是拓宽各自生命的长度和维度,是增加思考的深度。我们的人生因为关系而变得丰富,无论是现实还是内在,都能和谐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