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一句日历来自于王阳明。
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很喜欢王阳明,主要有三个原因:
1.虽然历经坎坷,并没有放弃。
2.家国情怀,一生都在为国家与社会努力奋斗。
3.创建了心学,为后人指明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和路径。
现在,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1.无恶无善心之体。
人生下来并不分善恶的,这是人天生就有的样子。小孩子不懂善恶的,都是慢慢习得的。
2.有恶有善意之动。
善恶存在于自己的起心动念之间,心是善恶的根源。一个念头,想法带来了善恶,所以人要时刻清醒,观察自己的意识,启用元认知。
3.知恶知善是良知。
一个人要知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恶毒,是非善恶要分明,这才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这不是天生的,要慢慢学习,人的一生就是学习提升认知的过程,不断提升判断力和行动力。
4.为善去恶是格物。
保持善良,做善事,不要心存恶意,做坏事,这才算真正弄懂了事物的道理。播种什么,收获什么,做好事,自己心安,长期来看更划算,尽管短期会吃亏。相反,做坏事的人,短期或有收益,长期来看更加艰难,其实他们不是真正明白了道理的人。
我想起一段带儿子的事。
去年小区门口有位婆婆卖菜,儿子路过时常让我们多买一些,这样她可以早点回家休息。六岁的小孩有爱心和同情心,我们很欣慰。
有趣的是,今年他挺捣乱。
中午他不休息,还捣乱我们睡觉,一直吵闹。我讲几遍道理后,忍不住揍几下。你看,有爱心和同理心的孩子却这样闹,我更加明白了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原本孩子没有善恶的,这都是习得的,好孩子要慢慢教出来。
总之,所谓善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不断学习习得的,人生的成长过程就是持续学习与提升认知的过程,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看清楚短期来看是善而长期来看是恶的事,又要看清楚短期是恶而长期是善的事。
这并不容易,但这是很重要的事,因为这决定了我们的判断力,决策力,进一步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质量,而选择质量决定了人生的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