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创伤的人越渴望爱,但是爱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东西。所以当真正有人去爱他们的时候,他们呈现出来的态度是怀疑、拒绝、试探。并且他们会无意识地惩罚爱他的这个人。
我们对爱的体验源于小时候对养育者的体验,当我们小时候,养育者对我们完全不在乎,漠视的,冰冷的,那么在我们长大了后,我们碰到情感关系的时候,就等同于我们在重复着这个模式。也就是试图爱他们的人,他们会觉得怎么可能呢,我会值得吗?所以让我来试探你吧,让我对你大吼大叫,看你对我会不会不耐烦,会不会对我发火;让我对你假装分手,看你是否在乎我;让我对你怀疑,看你是否坚定。那么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试探这个人,实际上是在试探情感。
当我跟他分手的时候,我是真的希望他离开吗。并不希望,我渴望爱,但我又在排斥、试探着爱与情感。那么这一切源于什么?
源于内心的不安,因为在以往的经历中,情感会伤害我。这份不安是埋藏在我的感受层里面的,所以我要有这种试探的反应出现。也反向着证明她一直被爱和情感伤害,而且一定是行使着爱的名义去造成的伤害。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安全感的本质是熟悉感,所以说当一个人去爱他的时候,他是不熟悉的,是不安的。那什么对他是熟悉的?什么对他是安全的?
那就是有一天如果他碰到了一个对他很不好的人,这个人很不在乎他,这个人只在乎自己,这个人对他也很冷漠。那么他就会觉得很熟悉,因为他从小就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在和这样的人的相处模式里面,我是安全的,通过安全感的满足,他就会认为这就是爱的感受。因为他回到了熟悉的模式里。
所以说这种畸形的爱里面不能够有一个人去真正爱他。我一定要去推开他,去试探他,我既想让你离开我,又不想让你真的离开我。这种平衡一旦形成,那么一段畸形的亲密关系就形成。这是第一层的大体逻辑。
第二层的逻辑
抛开这一切的创伤,他们这个行为真正是在做什么?这个行为的本质是他们在保护着爱。
举例:假设两个成年人,我们把他退行成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展露爱的时候受到了漠视、冷漠、不在乎的伤害,然后另外一个孩子跑过来想要展露情感给她,那么她的反应是什么样子?
她的反应是站在教导者的身份上,也去不在乎这个孩子,但内心真正的语言是:不要这样做,这样做你会受到伤害的。
所以说第二层是保护。
如果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视角,也就是一个孩子在传授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保护自己的情感。我们在把他拉成一个成人的视角,我们就会清楚这一切行为背后是在干嘛。那么他只是在通过大吼大叫,通过冷漠,通过拒绝来试探,和另外一个人传授不要去展露情感,你会受伤的;不要来爱我,你会受伤的。
所以说他在用这样的方式去爱着对方,其实上这他背后的真正成因源于对情感的保护。在他的心里,他很清楚一个人爱不爱他,所以说当一个人携带着爱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他就会不停地试探、拒绝、攻击。如果一个完全不在乎他的人,他就没有这些行为,那么通过这个他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他会去找一个自恋回避型的人,自恋就是我只看得见我自己,我根本看不见别人,我觉得我是最好的,我的需求是第一重要的,就是极度的自私,对外界呈现出来的是,我根本就不在乎你。
第二种是回避,我不但不在乎你,我还要回避你的情感,那么就完美地契合了他熟悉的感受,他会去找一个这样的人进入到亲密关系里面。封闭自己所有的情感,本质上讲他重复了童年的经历。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这份爱经受住了考验,他在这份爱里面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自己展露出自己柔软的一面。但是又会进入到持续的警惕状态里。这份柔软是如此的小心翼翼,这份柔软在生命里呈现出来温柔、温暖,直到大概要到3年以后,彻底地,他放下原来的模式。他在这个被爱的环境里熟悉了一切,然后再蓦然回首中他会发现这才是真正情感该有的样子。走出了原来冰冷模式的状态。
有没有一种方法时可以快速地走出这种模式进入到一个正常的、健康的模式里?
有的,那么我们要先理解什么叫情感冷漠,他的来源之一是无视,这在我们童年里面,比如说,一对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将孩子扔出到屋外,不让进门,无论孩子怎么哭怎么喊都不让,这就是创伤形成的冷漠,就是我对你是不在乎的。
来源之二,就是长期的家暴也会有这个问题,那么最严重和必然会造成这个问题是,我曾经想要把你送养,那么一定会产生这个问题:我可以看见你吗?我对你是有情感的吗?我将你送走,这就是最大的无视、不在乎和冷漠。
所以说他就会在长大后形成这种情感冷漠的状态,那么在人格里面,当我不被人在乎的时候,我是自我放弃的,也就是我放弃了我自己,我一定会在这里面形成一种隐秘的报复,也就是我想报复这个情感。怎么报复呢?孩子的报复方式是,我要毁掉我自己的情感来报复父母。
我们要去连接父母的情感。
我们童年被养育者情感对待的方式决定着我们对爱和情感的感受,在以为熟悉感和安全感的逻辑关系中不停地重复着这套模式。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永远在情感里重复这个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