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在这个特别不想上班的日子,我前同事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和领导吵翻了,索性辞职。
作为见证她在公司摸爬滚打2年的旁观者,我知道她从入职那天起,就在抱怨和纠结,月薪8k在二线城市不算少,目前来说,离职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1)曾有人私信我:自己今年工作很不顺利,领导处处给她穿小鞋,同事们抱团排挤她,甚至实习生都不把她当会事,而且公司最近效益不好,年底也没有奖金。她决定辞职回家歇一段时间,过完年再重新找工作。
(2)我表弟毕业有段时间了,一直没有工作,甚至不想工作,他总是在“赚钱”和“体面”间纠结,在“拼搏”和“安逸”中徘徊,渐渐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恶性循环,看着身边的小伙伴相继起飞,他很焦虑,越焦虑越不想工作。
(3)很多人包括你我,都动过离职的念头,非常讨厌现在的工作状态,又不敢放弃。想去探索未知的自己,尝试无数种可能;但也只是YY一下,然后感慨生活的艰辛,一阵疲惫感撞击心灵,于是洗洗睡了。
我不想干了,“离职”有错么?
其实“离职”的本质就是“职业规划”,而“职业规划”无对错可言,这和大学毕业生该读研,出国留学,还是找工作是一个道理,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像一个制度的好坏,要依据国民的幸福感判断一样。
“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做你想做的,做你该做的。”这是国内某高级职业规划师,在某答也不某乎上给职场人的建议。纯粹是屁话,等于没建议。
不能用来指导实践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恶心人的心灵毒鸡汤,说来说去,毫无任何指导价值。就像我问你:“明天想去哪玩?”你回答:“去我喜欢的地方,不去我不喜欢的地方。
对于该不该离职,虽没有统一的答案,却有明确的方法用来帮助你判断。
(1)离职风险的预期
对于这个“预期”,你要把概率和不对称性都考虑进去。
举个炒股的例子:如果你有一笔钱进入股市,在2000点买入就是“正向对称”,因为这个点位低,赚钱几率大赔钱几率小;而在5000点买入,那纯粹就是作死,你赚钱几率极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损失惨重。
同理你现在的年纪、家庭、收入,甚至社会地位,都是你的成本。成本越高,你离职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收益也越小。
如果你25岁左右,刚刚大学毕业,就勇敢的辞职吧,我相信你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不要频繁换公司、换行业);
如果你35岁左右,成家立业,那裸辞一定要三思四思。你成功了,不会给家庭带来太多实惠;你失败了,很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如果你45岁左右,除非有非常牛的人,非常牛的公司挖你,否则就不要动什么非分之想了。
简单来说,你年纪越大,做出改变的风险就越大,回报就越低,这对所有人适用。
(2)完美的工作是不存在的
以前有个同学向我吐槽,说现在的公司太操蛋了,总加班还不给加班费,真是不想干了。
我问他,你寻找下一家公司的标准是什么?
他说:1.能赚很多钱;2.不能加班;3.工作不能太琐碎,太谦卑;4.要能体现个人价值;5.最好稳定一点,但要能学到东西;6.离家近。
我对他说:“你的欲望,本身就自相矛盾。”
第一、公司没有不操蛋的,只是看在哪方面不操蛋而已;
第二、你想多学习,就不能过的安逸,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走出舒适区;
第三、你想体现个人价值,就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琐碎谦卑是前提;
第四、赚钱又轻松的工作,对刚毕业的人来说,几乎不存在;
第五、根据我的经验,家附近通常没有什么好公司,有你也进不去。
因此,具备他求职标准的这家公司,目前尚未注册。
(3)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还是某答也不某乎的人力资源专家,把人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恶心的我得了抑郁质,差点把胆汁质吐出来。
不是说理论本身错误,而是没有操作性,作为大学里糊弄孩子们的教科书还行,用来指导实践显然太过复杂,就像你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你还是不会读书一样,太复杂的方法=没方法。
学习一项技能,可以很快掌握并做好,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练习和试错”。但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因为成本太高,周期太长,需要考虑的维度太多,往往让人迷茫。
这里聊多了都是眼泪,还是举例子最清楚:
1.小张觉得自己学历低,想辞职考研。靠谱么?
考研要有实际目标,比如想转岗、转行,为了学历而考研,是逃避工作的表现。你对未来的规划,一定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才能一步步践行。
2.小王同学明年毕业了,讨厌本专业,但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
选工作有3个原则,你擅长、你热爱、对你有利。你如果对本专业不感冒,那就一定要通过实习你喜欢的专业,积累资本,做到“擅长”,毕业后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3.小赵想换一份工作,是忙但能锻炼好?还是闲但快乐好?
中间最好。忙到伤健康和闲到不成长的工作,都不要选择。其实所有工作都一样,在保护身体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去努力。
最后总结一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自身资源的科学配置。大学生要尽快培养一技之长,职场人要尽力强化竞争优势,对于99%的人来说,你没有好工作,都是因为你的可替代性太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