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亲密、陌生、不生不熟。微信和微博是目前我国最火的两大社交平台,可以从这个两个平台产品设计看出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变化。
强社交与弱社交
微信更多的是熟人社交,微博做的是陌生人社交。微信最多只能加5000个好友,所以理论上就算是张小龙也只可能有5000个好友。而微博上一个明星的粉丝可能多达几千万,目前谢娜有9737万(截止20180119)。
根据人类社会学家提出的邓巴数理论,一个人能处理的好友关系差不多在150人左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而我们的好友却没以相同速度增长,有些人甚至还感觉越长大,朋友越少。微信的5000好友,其实可以满足几乎所有人际社交需求。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加的好友越来越多,我们对微信的掌握对微信好友的维护能力就显得力不从心,很多的微信好友可能几年都没联系。微信好友在现实中多数有交集,或是当前或是曾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现实压力让微信成为强社交平台。
而在微博没有对关注人数和粉丝数做限制,微博还有推荐机制促使用户去做社交。微博上的好友多数在现实中没有交集,可能是因为某个观点、爱好而成为好友,至于其它的信息双方是不清楚的。双方不用在意对方的情绪情感。这种关系是一个松散的不稳定的关系,微博是一个弱社交平台。
社交关系决定平台环境
微信把亲密朋友变成好友。微信发家靠具有亲密关系的朋友,因为这一种强亲密关系,人拉人,让微信快速获取用户占领市场。微博把陌生人变成好友。微博是把有相同话题,共同爱好,有相似的价值观的人聚集在一起,是一种陌生的社交。
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言行的交互。在亲密的人面前,会更注意言行,控制自己的情绪,修饰自我,努力保持好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最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在朋友圈。在陌生人面前,展现更加真实,表达真实的想法。观点、情绪自然流露,互不相让。微博上一天都在撕逼,骂街约架的更是络绎不绝。
一个人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形象,一人千面。可能一个人在微信朋友圈还是虚怀若谷,到了微博他可能漫骂观点不同的微博好友。微博是广场,微信就是客厅。
关系变化的影响
人与人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稳定的关系是有限的。朋友永远只是少数,亲密的人更少。人与人的关系变化,会导致社交平台选择的变化。
从陌生人到熟人。一些人熟人的人,因为在现实中的接触,逐渐变成熟人,可能这只是一种表面熟。因为工作、沟通等原因,不熟的人进入本来只有熟人的微信好友列表。微信好友就是这样一个变化,刚开始,只有最亲密的朋友,后面不熟的人也加进来了,越到后面加的好友关系越不亲密,这样就导致微信好友亲密性越来越低,最近终的结果是在一群不熟的人中有几个熟人。熟人比例降低,陌生人比例提升,那么使用微信社交的意愿也就降低,除非你是做微商的。
渐渐,大家连朋友圈都不爱发了,不想让陌生人看到自己在熟人面前的那面。微信也看到这种情况,就推出了分组可见功能。虽然部分解决了信息展示问题,但本质上的问题没有解决,也就微信是基于熟人的社交,现在陌生成了主要好友,这样就对微信基于熟人社交的产品理念发起挑战。
可以把微信看成是一个空间,刚开始熵为0,随着人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也就越多,这样就导致微信空间的熵越来越大,虽然微信团队想控制这种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他们的行为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
由于和好友关系的变化,用户就可能去其它平台寻找私密的亲密社交关系。微信用户的活跃程度就会降低。
反过来,从熟人到陌生人。很多时候因为一些原因加的微信好友,并不是真正的好友。可能有些人,从来不会聊一句,只是碍于当时的情境而加。微信提供了删除好友的功能,微信做得好的是,删除好友不会对被删除的人做提示,还是充分保留了大家的脸面。
在微博,一个陌生人,因为共同观点、爱好等成为一般的好友,可能深入了解后成为非常好的朋友,这样微博就不适合他们当前的社交关系,他们可能就会加一个微信更方便沟通。但从陌生人成为熟人的情况是比较少的。这也是因为人的社交关系阈值所限。
总结
人与人的社交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微信和微博分别从不同的出发点构建社交平台,适应不同的社交关系。谁也不能替代谁,微信是熟人的强社交平台,微博是陌生人的弱社交平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也会让用户在不同平台间切换,找到适应当前关系的平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