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问你有几个生死之交?
回答1:别逗了,和平年代,哪来的生死之交?这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伙伴。
回答2:仔细把身边的人在脑袋里过了一遍,在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有愿意出力帮忙的,也有愿意借钱给我的,但是能共生死的还真没有。
回答3:我是个女生诶,感觉生死之交更多是男生的事,兄弟间的事儿。
回答4:有啊,我兄弟很多阿,信不信我一个电话,叫来一车,铁棍儿、砍刀,说上就上,江湖人称“义气哥儿”。
回答5:抗美援朝那年,那时候我是连里面年龄最小的,身材也瘦小,大家都叫我“小猴子”连长为了掩护俺突围,被子弹打穿了胸膛。战争胜利了,连长却走了,我这一辈子都始终记得那被子弹打穿的胸膛,连长的娘就是俺的娘,俺给咱娘养老送终,眼泛泪光。
回答6:生死之交是战争年代的词汇,如今取而代之的流行词汇有很多,其实意义上相差不大,比如“知己、红颜知己、老铁、闺蜜、铁粉儿”,咱们该与时俱进,活在当下。
回答7:狗算吗?我养了一只狗,是从幼崽时养大的,我给它取名字叫“多多”,他非常聪明,我开心的时候陪着我一起开心,我不开心的时候他能逗我开心。怪我太大意了额,去年一次遛弯,走散了,就一直没再回来。丢掉“多多”那段时间,我茶不思饭不想,整个世界对我来说都失去了意义,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了。
生死之交,百度注解:可与之同生死共命运的朋友,可共生死的情谊。
按以上的理解,“生死之交”多是存在于战争、动乱、江湖这些特殊的背景下。如今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确实是很少再用到这个词汇了。一个词汇越来越少的被使用,这说明一个问题啊,就是这个词汇所描绘的含义,越来越少的在身边发生。一方面是好事儿,说明没有战争、没有动乱、没有江湖了。另一方面又是坏事,说明人和人之间的情谊被大的时代背景束缚在一个比较低的层面。社会变浮躁了,说这话好像我自己不浮躁一样。我今年37岁,在我人生的前36年里,我也十足的浮躁,追名过,逐利过,错事、悔事一箩筐。直到最近一年,我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都有“龙场悟道”的那一刻,我的那一刻就是2017年。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有几个生死之交,我的回答就是“回答4”。因为我的少年时代就是那样的,拜把子兄弟儿很多,曾和把兄弟的大哥,我们两个人背靠背一刀一棍从包围圈里冲出来过。整个少年时代好像就是那样的,录像厅、台球厅、舞厅、旱冰场,就是和教室不发生关系。这样的经历让我体验感受过“生死之交”,虽然现在已经不再年少,但那时“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至今尚存。只是我的这种成长经历毕竟是少数,少数不能代表全面,低概率的事情不能大面积推广。
有繁必有简,有苦必有甜,中国文化形容世间万物皆以两仪存在,西方文化就是达尔文的相对论。对待问题我习惯正反两面去思考,正如“生死之交”越来越少被使用的时候,我就思考还有什么地方是可以使用“生死之交”,或者在什么地方可以把“生死之交”的情谊从新呼唤醒来,而前提是不再有战争、动乱、江湖这样的时代背景。
打开手机,每天推送进来的各种信息、新闻很多很多,发现没?只要你留意,肯定会发现,平均10条新闻里就有一条新闻是娱乐圈新闻,平均10条娱乐圈新闻里就有一条新闻是关于某某和某某离婚分手的新闻。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有那么一部分就被这个时代划上了大大的问号“?”。从一而终、忠贞不一、誓死不渝,这些都被时代划上了问号。生死无常,如果有一天我患上癌症,即将死去,我的父母,我的儿女,我未完成的事业,能托付给谁?最靠谱的就是我的老婆,我会把一切的一切全部托付给我的老婆。因为老婆是我的“生死之交”。同样的道理,你如果是女人,那么你的老公就是你的“生死之交”。也许有人会说,临死前我可以把所有托付给我的父母,因为父母是我最信任的人。可以是可以,但这绝对算不上是“生死之交”,而是血缘关系下的“责无旁贷”。因为父母跟子女的关系是不可逆改的,夫妻关系是可以随时更改的,今天的夫妻,明天可以是路人甲。所以,“生死之交”只适用于夫妻之间,不适用于父子之间。我的把兄弟儿,当中排行老十的兄弟,大学读的军校,毕业后进了部队,在部队的一次武器试验演习中牺牲了,他的老婆那年刚刚怀孕,至今一个人抚养孩子长大,每到祭日他老婆都会从哈尔滨回到我们这个小城市,祭奠。我的这位兄弟媳妇,是我敬佩的女人,她也是我兄弟的“生死之交”。如果今天你还留恋于灯红酒绿,而嫌弃老婆人老珠黄,那么你可以参考“生死之交”的标准,从新思考。如果今天你还留恋于权高位重,而嫌弃老公窝囊没用,那么你可以参考“生死之交”的标准,从新思考。如果今天你还执迷于门当户对,而嫌弃他(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你有较大差异,那么你可以参考“生死之交”的标准,从新思考。如果你想离婚后,从新再找一个,从新开始,从新“生死之交”,如果是这样,我说你能找到“生死之交”的几率很小很小,因为你本就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当然,不否认有再婚后获得幸福的,但这是低概率事件,所以不能大面积推广。朋友们,请记住这句话“你现在的老婆、老公,就是你在这和平年代里的生死之交”。
现在除了娱乐圈的明星,就数国内的几位互联网大佬最有关注度了。马云和盖茨共进晚餐了,京东的刘强东送员工“苹果”了。为什么关注度这么高?因为人们想从成功的他们身上借鉴一些经验,从而使自己的工作能干的更出色更成功。没错,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件是婚姻,一件是工作。话说,京东和淘宝到底哪个厉害,哪个能获得最后的胜利,那就得看马云和刘强东他们两,谁的“生死之交”更多。市场如战场啊,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今天的优势也许就是明天的劣势,瞬息万变。掌握技术?掌握客户?掌握资金?这些都不足以保证不败。唯有“生死之交”越多,才越有不败的把握。这个“生死之交”是谁?如果你是一个老板,那么要把你的员工当做“生死之交”来对待,这样你才有可能在最危险的时候,绝处逢生。而帮助你的一定是那些“生死之交”的员工。这个道理,在越小的企业里面越有践行的必要。如果今天你还把自己高高的摆在上面,那么请你走下神坛,张开双臂,拥抱那些为你工作的员工们,他们是你在市场竞争中的“生死之交”。
如果你是一个员工,那么你要把企业,把老板当做“生死之交”,父母给了你生命,但给不了你想追求的生活。只有把企业和老板当做“生死之交”,你才能具备主人翁精神,处处替企业考虑,事事为企业操心,也才可能在这份工作中创造出骄人的成绩。最后获得想要的生活。大河有水小河满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在这里面有个先后的逻辑关系,理论上生死之交的双方应该不分先后,应该是双方当事人同时具有这种共生死同命运的情谊。但在职场中,企业里,一定是老板先而员工后,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系了,强势感召弱势容易,弱势感召强势就难如登天了。老板是强势群体,员工是弱势群体,你见过几个员工感召老板的?但在现实中,这个逻辑顺序刚好反过来,有兴趣研究的朋友可以思考一下,我觉得非常非常值得深入思考。
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现在都快成了中国企业的口号了,随便找个企业你都会发现,他们在用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说事儿,随便一个人嘴里都能说出“以客户为中心”。学习华为的遍地都是,咱也弄不清楚,这些老板都学的是啥?皮毛还是精髓,照搬还是借鉴,不论如何,请记住,作为老板,员工也是你的客户,而且比真正的客户还重要。有这么一句俗语“钱没了,可以再挣。身体垮了,就什么都没了”多么简单的道理啊。客户是钱,员工就是身体。
朋友们,请记住在和平年代里,我们还有“生死之交”。如果你还没有,那么你危险了。
我不是写手,就是记录些心得,思如泉涌的时候,就码字记录下来,不然回头儿就会忘记了。您看了如果觉得有用,就在下面打赏一毛两毛的,给我些鼓励。如果有建议就更好了,我会接受建议,并改进,逐渐提高写作的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