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的意义
亨利·福特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也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100多年以前,福特推出的新车型彻底改变了汽车的制造方式,工厂不再依赖拥有高技能的熟练工人,任何人来了都可以迅速上手,这使得亨利·福特根本不担心招不到人。但他的烦恼在于工人的士气太差。活儿太累,工作时间太长,工资也不高。工人们常常干不了几个月,甚至干不了几天就不来了,等实在没钱花了再回来,流动性非常大,而且来了也不好好干。
于是在1914年,福特推出了一个新政策。他把福特公司工人的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天5美元 — 这相当于市场平均工资的两倍多,而且把工作时间从9小时减到8小时。这在休假极为有限的美国汽车工业界简直就是一声惊雷,来福特的汽车厂找工作的人排起了长龙,即使是警察在寒冷刺骨的冬天用高压水枪也难以将他们驱离。
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福特开出了远远高于实际需求的用工标准,比如要求家里必须干净体面。这些标准跟工人能不能干好活关系并不大,它们的作用在于淘汰人!靠这一手,他从成千上万人中筛选出了最忠诚、最优秀的年轻人为他打工。
正是他的这一创举,让找工作成了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恰如蒂姆·哈佛德所言:“福特发明了失业。”但也正是借助于这种岗位选拔,他的工厂里每个工人都视自己为万中挑一的天之骄子,人们斗志昂扬,每个工人都能以一顶多,生产效率一路高歌猛进。
福特公司这一招,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哪怕是“谁来了都能干”的工作,企业也不希望“让谁都来干”,而希望员工都有一定的忠诚度和凝聚力,并愿意为此支付一个更高的工资。
这就需要用一些门槛把一部分人挡在外面。这些门槛应该给人公正的感觉,好像得到位置的人真的是靠能力得到的一样。实际上往往有能力做这个工作的人很多,门槛的作用就是明明他有能力,我们还是因为名额有限而找个借口淘汰他。这就是为什么据说有的作家评个职称也要考英语。为什么说应对高考,应对考研等类似的考试,学的那些知识大多都没用但依然要学,因为考试就是为了选拔一些人而设置的门槛。
应试教育vs素质教育
那为什么是采用考试这种方式?因为它相对更加公平,并且成本相对低。
我们经常会听到抨击高考的声音,就连之前的我自己也是一样,希望可以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其实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口号,并试图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却并未见效,为什么?
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素质教育的这套系统会使学生获得分数的成本变高,让人才筛选变得不再公平。“素质教育”就如同一款宣称大家可以打神装的网络游戏。但实际上必须要先充钱才有可能打得过BOSS,那么充不起钱的玩家和充的起钱的玩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最好的例子就在美国。美国素质教育的评分机制涉及各种才艺特长(主观评判),很多只有富人的子女才能享受到的提分渠道。在2019年爆出的“美国高校招生丑闻”,更是揭露了美国富人是如何利用“素质教育”的评分机制,让自己的子女获得更高的分数,从而进入名牌大学。
因此,对于国家而言,人才选拔的第一步,恰恰不是推行德、体、美等提高评分条件的“素质教育”,反而是降低学生得分成本的“应试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仅靠历年真题便能获得所有分数;对于个体而言,如果我们的家庭条件一般,没有办法走“素质教育”的这条路,我们就要在我们能改变的事情上下功夫。
路要一步一步走
那一味地只学习书本知识会影响未来发展吗,综合能力岂不是落后了很多?路是一步一步走,问题是一步一步解决的,还有人才培养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一辈子都在不断地往前走,这样才能走的很远。”。
俞敏洪普通话、英语口语差,让他没有勇气参加各种公开活动,也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形象不太好,满脸青春痘,那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内分泌失调。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俞敏洪得了肺结核,吃了很多药,导致血液浓度改变,直接反映就是脸上布满疮疤。这两个因素累加在一起,让俞敏洪一度极其自卑,看不起自己,走不出自卑的阴影。北大求学期间,他一直是个沉默寡言、木讷呆板的旁观者,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甜美恋情、风花雪月,都跟他毫无关系。但做惯了旁观者的俞敏洪,逐渐祛除了北大人常见的浮躁之气,做事情变得有分寸、有节制。
北大求学的5年,俞敏洪练就了一门独门功夫:通过“阅读”别人的表情和语言,判断背后深藏的意义。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90%的情况下他都不会失误,可以通过对方的眼神、表情、言语,判断出对方在想什么,要干什么。这是俞敏洪为了克服自卑刻意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后来,当俞敏洪越来越发现周围的同学读书比他少,发表的意见远远不如他明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建立起了自信。”他说:“如果你想赢,首先要战胜自己”。俞敏洪的成功就在于把北大给他造成的强烈的自卑情结转化成了理性的自信。
在北大的5年,对俞敏洪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折磨,但因为每天都要跟优秀的人比拼,比拼的结果是逼迫着自己成长。“也许超越不了周围那些出类拔萃的尖子生,但是成长是必然的。”
后记
曾经的我不懂这些,非常讨厌应试教育,甚至宣称自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等明白了这背后的深层机制,我又何尝不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呢?曾经的我非常不屑成为一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老师,觉得人应该追求全面发展,为应试而学习一点意义也没有。
现在,我明白了。且不说国家要顾及到大多数人的公平。作为我们自己来说,人生的路很长,每一步都有它的意义。人确实要追求全面的发展,但需要根据情况而定。先把我们该迈的第一个门槛,第二个门槛都越过,再追求也来得及。同样的,现在我作为老师,想带给学生除了应试之外更多的启发和帮助,这也需要一步一步来,我同样也会继续成长,继续深造,只有有了更强的能力时,才能为社会,为他人做更多的贡献,更大程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不断迈步跃迁吧!
参考:
- 《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万维钢
- 高考导致了“高分低能”?素质教育改革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