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辈:反思的形成

作者: 夜半钟声到客船F | 来源:发表于2017-09-10 19:37 被阅读0次

    最近刚看完《敦刻尔克》和纪录片《我们的父辈》,讲的都是德国二战,而且都是德国人导演拍摄的,这两部片子,给我一种春风化雨的力量,它不会强调爱国主义,更没有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看的时候,你仿佛觉得你只是在看另一个平行世界发生的故事,而二战并未在我们这个时空发生过,因为我们文明、理性、优雅。

    在《敦刻尔克》的最后,英国飞行员将飞机迫降到敦刻尔克海滩后,将飞机烧掉,然后投降。看到网友评论,大致意思是说,怎么能这样,不是应该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再和敌人同归于尽吗?是的,这就是我们接受的爱国教育,为了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

    最近看一个同学发在俄罗斯旅游的照片,一路上,能看到各种街头艺人在演奏街头音乐,还有一个老爷爷,用不同材质的瓶子,装上不同高度的水,就这样敲击着,也是音乐。他们很自然的存在于大街小巷,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路人时而停下驻足倾听,让人觉得,对艺术的追求,早已深深刻进了他们的民族性格中。你很难相信,这些人会在未来成为推动独裁、暴政甚至战争的大多数。

    随处可见的街头音乐

    “在美国,医保和产假被称为福利,而在英国和大多数高度文明的国家都把它们视为权利。这些字眼可以看出人们看待公正和自由方面的差异”。

    生命权是不可以被牺牲的,任何人都不具备这种权力。

    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电影《敦刻尔克》中,英国军队被困在敦刻尔克海滩,隔着海岸,他们能看到自己的祖国,但回去的希望渺茫。从四十万人中带回三万人,这是英军总指挥接到的命令,但当他用望远镜看到海岸远处无数民用渔船向他们驶来时,他难掩激动,他的副官问他看见了什么,他回到:“祖国!”。我早就对爱国主义心生排斥,但看到这我依然是热泪盈眶,爱国不是某一党派的特权或只有他们才能去实践的,爱国关乎每一个个体的选择,当需要做出这种选择时,个人、党派的一切色彩将被淡去,每一个人都将成为国家的代表和缩影。

    当爱国主义泛滥,民粹主义(盲目非理性的集体狂热)便开始滋生。

    《我们的父辈》: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响应希特勒的号召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女青年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豆瓣

    分离之前,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分离之后,他们的命运便和这场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一辈的德国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父辈、他们的母辈对于这场战争的记忆。@豆瓣

    分离前

    Friedhelm在应征入伍前,他的父亲希望他们兄弟俩能成为他们的骄傲,这种用意不言自明。入伍后,他对德军的行径开始产生了怀疑和排斥,甚至不惜用点着的香烟来向夜袭的苏联空军暗示德军阵地的位置。再到后来,向小孩、女人举起枪,对他来说也是很简单的事情了。那时,我觉得在周围人都无比拥护希特勒的政策时,最有理智的他也麻木了、沦陷了。直到后来,一个新兵问他,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试着不要拿自己当人看”。再到后来,德军节节败退,和苏联军队遭遇时,他让周围的人投降,自己冲向了苏军,被乱枪打死,那一刻我觉得Friedhelm才真正回来了,他不再是牲畜,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负罪感的人,他选择了倒在敌军枪口下来自我救赎,为死在他枪口下的每一位平民百姓,也为每一位死去的苏军。

    二战结束,柏林一片废墟

    Friedhelm曾对他的哥哥说,这场战争只会激发出他们人性中恶的一面。后来,德军惨败,柏林成为一片废墟,弗里德汉姆和格雷塔都倒在了枪口下,他的哥哥说,Friedhelm是对的。

    《我们的父辈》和《敦刻尔克》真的拍的太好了,好的艺术品用太多文字去描述或评论,我觉得都是一种亵渎,你只需身处其中去安静的感受,能与你的内心产生共鸣,引发你的思考,就很好了,你并不需要太多的关注别人的共鸣是什么,想的又是什么。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也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为什么我们就缺少这种反思能力呢?鼓吹发动战争,在国人中也更是不少见,虽远必诛之类的。我觉得反思能力的产生,与以下三点要素有关:

    反思能力的产生

    1、必须有利于巩固新政权

    从小到大,看过很多抗战片,其中少有是基于史实拍的,而且,最为荒缪的,是拍抗战片居然可以绕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国远征军。八年抗战中,GD固守一角,积攒实力,中国九州大地,那么多的城市,是谁守住的?抗日战争中国军中有多少将士殒命?反观GD,战果最为显著的是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作战对象都是国军。

    无疑,基于史实的抗战片,是不利于执政D的统治。就像近些年,关于中国慰安妇问题的新闻很多,比如组织去日本上诉。这些问题不是新近才有的,但在中日交恶的背景下,这些是可以转化为政治资本对日施压的,也无疑有益于执政D的统治。

    抗战片如果只是为了激起人们的仇恨和愤怒,甚至将这种仇恨和愤怒传递给下一代,不去教会我们的孩子们珍惜现有的和平,其用意、用心比法西斯、比真正的发动战争要可为阴险、可恶。

    2、受害者:有能够陈述事实的机会,且能引发多数人的同理心

    当事人的陈述往往是最有影响力的,但当历史被尘封、被遗忘,反思便成了无源之水。

    3、知识分子:承担反思责任群体的言论、创作自由。

    知识分子从来就是国家底线的捍卫者,当知识分子成为了依附政权的一种存在,成为了执政党的代言人,当夜空中的星星一颗又一颗的坠落,不能再给人们指引方向,黑夜才开始真正的降临……

    当曾经支撑我的东西,甚至占据了我自我认同的一些道德规范开始抽离、崩塌,我感受到的反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信奉什么主义并不主要,会不会背诵那些条规也不重要。太多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教我们成为一个温良、理性、独立、有同理心的人,你能够与之产生共鸣,深处黑夜,这些能带给你等待黎明的力量就足够了。

    Be a global citize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的父辈:反思的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lt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