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之浅见

作者: 模模的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7-06-18 13:43 被阅读0次

没有永远的落后,也没有永远的势不可当。落后地区,因为落后招致被侵略,而侵略者在征服和掠夺的同时,必然也把先进带到了被侵略的地区,不管他们怎样试图避免和阻碍,那些地区都会渐渐发展进步。有时这就像是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要最终达到均衡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个主要影响,就是欧洲霸权开始削弱,经济上的主导权转移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一战之前,欧洲正处在世界霸权的位置。德国加入对世界的瓜分较晚,当它想要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势力时,却在世界几乎所有地区,都受到英国殖民地的阻挡。除了德国以外,英国还在许多地区与不同国家发生冲突。这时,列强们为了相互防御,纷纷结盟。德国和奥匈帝国、意大利结为三国同盟。俄国与英国、法国结成三国协约。

与此同时,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中,受列强们带来的先进理念所影响,民族主义理想开始抬头。奥匈帝国王储弗兰兹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在新近吞并的波斯尼亚省首府萨拉热窝时,被一位塞尔维亚青年革命分子刺杀,与抬头的民族主义不无关系。

当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后,俄国为了报复之前与奥匈帝国的屡次冲突,首先主动卷了进来。接着,作为奥匈帝国的同盟国,德国对俄国宣战,继而向另一协约国法国宣战,同时入侵比利时,最后英国卷入。自此,民族自决与联盟体系的结合,共同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则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

战争先是欧洲阶段,后随着俄国革命与美国的参战转变成全球阶段。也正是美国的进入,对战争的走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协约国一方因为美国,而在军需和人力上占了决定性的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质上是西方列强们之间,对经济竞争和殖民地的争夺,而且总的来说,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强国之间,不仅军事力量,而且理念和思想观念也在同一层面上。军事上的对等,导致各国均未想到的僵持和持久。各国都感到疲惫,并且不愿因恋战而拖累经济。这时,在思想观念上的默契,最终使得一战在一系列和约的签订下,和平解决。

战争虽然结束,很多遗留的问题却并未彻底解决,这似乎就暗藏了,必然还将再次通过战争来获得完结。

一战之后,西方世界曾有几年恢复繁荣的高潮。正当人们以为一切都好起来了,又可以和过去一样了的时候,大萧条来临了。这既有国际间发达与不发达国家经济不平衡的原因,也有各国国内贫富间经济不平衡的因素。在大规模失业的席卷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与迷茫中。

失业在德国最为严重。希特勒正是通过许诺解决失业问题而赢得支持,走上德国政治舞台中心的。以前一种常听到的说法是,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但我认为,单凭一个人,不管他多么有才华、有本领,如果没有大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也是不足以一人之力强行挑起世界大战的。

那么,要想知道那个起根本作用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什么,只要看看希特勒是如何成功走到德国政治统治位置上的,也就一目了然。这个大背景,就是苏联经济的五年计划取得可观成效的对比之下,席卷欧洲的空前的大萧条和失业。

每当发生严重的失业时,人们总会把责任归咎于少数民族移民者,将他们看成造成失业灾难的根源,并加以憎恶。这一次也不例外,后来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还直接引起了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大迁徙,由此引发之后无休止的巴以冲突。

“生存空间”是希特勒发明出来的一个新术语。失业是因为缺少足够的“生存空间”,这也为军备竞赛和向外侵略提供了一个充分而合理的理由。

二战爆发后,在欧洲,希特勒用他著名的“闪电战”战术,势如破竹地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几乎已经控制了整个欧洲。然而在接下来的不列颠战役中,发生了一次二战中较大的转折点。

虽然德国的飞机在数量上远超过英国的皇家空军,但英军战斗机的性能更为先进。更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英国人在二战期间发明了雷达,使得来自德国的敌机可以被提前“看见”。英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看到这里,我意识到好像英国是唯一一个从未被占领过的国家,至少在二战中的欧洲范围内,是这样。再算上自工业革命开始的引领,包括雷达在内的众多发明,以及人人皆知的“日不落”时代,令我想到,怎样算是一个老牌强国,在关键时刻就会见分晓。

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与日本在亚洲的侵略相呼应,战争全面转为全球阶段。此后,继1942年,轴心国在每条战线上均取得丰厚胜利之后,便是德国对苏联的战败,以及日本在亚洲的投降。

与一战极为相似的是,也同样是美国的参战,对二战的走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根本原因是美国在资源和生产率上的绝对优势。

两次世界大战的其中一个不同之处,在我看来,是二战不可能和平解决。二战不像一战,仅仅是强国间为争夺势力而进行的势均力敌的战争,一旦两败俱伤,大家就自动都走向签订和约。二战中是侵略与被侵略的不共戴天的关系,任一战场上的双方都不可能有自发走向和平的共同利益点。加上二战时的武器杀伤力也大大强过一战,所以二战造成的结果更残酷,更具破坏力。

二战之后,民众极度疲乏,没有打仗的意愿。我想更为重要的是,核武器的问世,使得无论是强国还是欠发达国家,均不敢轻举妄动。从前每次打仗都是因为争夺利益,现在谁都小心翼翼地不想打,不是因为追逐利益的本性改变了,而是因为核武器可能带来的同归于尽的后果的威胁,谁也不敢打了。就像经典的囚徒困境理论一样,只有当后果过于严重,博弈的各方都不能承受时,才能反而换来达成一致的和平。这可能就是人性吧。

取而代之的,是时常像要转化成热战的冷战。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突然结束。

现在,21世纪的世界,和平始终是全球人们共同的愿望,也是所有人默认对大家都最好的状态。有条件的国家一直在致力于研究移民外星球的可能性,进行一切可行的试验。一旦哪个国家率先在这一科学领域取得了成功,可以离开地球,在另一个星球上继续很好地生存和生活下去,不用再忌惮于核武器给地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是不是现今这种互相制衡下的和平就可能会被打破?

不知道是否真有一天,这项科学成果会成真,如果真有那一天,也不知道距离现在有多远。不过,就在眼下,那些不在乎自己存亡,只求达到毁灭意图的恐怖主义分子们,在全球各个角落,都是全人类的公敌。在这一点上,各国是同仇敌忾的。尽管国家间无法完全互相信任,但在面对共同的威胁时,总会团结在一起。

引用托马斯潘恩说过的一句话:“所有的君主政府都是好战的......在厌倦了战争何厌倦了人类的屠杀之后,他们坐下来休息,并称之为和平。”

这是我读这部全球通史的最后一篇读后感。整部书的阅读,让我感到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看、最精彩的故事书。只要是好书,都值得以后反复阅读。


爱书的人,不敢对历史妄加评论,只是读书过程中有感而发。学习永无止境,如有不成熟之处,请多包涵和指教。


相关文章

  • 世界大战之浅见

    没有永远的落后,也没有永远的势不可当。落后地区,因为落后招致被侵略,而侵略者在征服和掠夺的同时,必然也把先进带到了...

  • 唐代离别诗的意境之思之浅见

    唐代离别诗的意境之思之浅见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

  • 写作之浅见

    读书浅见 我素喜欢读书的,相比于充斥的电子书籍,我偏向于纸质书本真实的触...

  • EOS之浅见

    说实话,加入春节共读EOS群本来抱着学习其他人的做法的,没想到一来,石三老师就布置一个作业,让写一篇学习E...

  • 投资之浅见

    重工不如轻工,用品不如食品; 男人不如女人,大人不如小孩; 多元不如专业,做生不如做熟。

  • 学习之浅见

    看了班助的一篇文章,深度工作法。有感。由此让我联想到我读书那会儿,别人明明玩的好,上课的时候都跟我们一样在上课听课...

  • 斑疹之浅见

    人有一时身热,即便身冷,而满体生斑如疹者,乃火从外泄而不得尽泄于皮肤,故郁而生斑,人尽以为热也,用寒凉之药...

  • 痈疽之浅见

    人有背生痈疽,或生于胸腹之间,或生于头面之上,或生于手足臂腿之间,或生于前阴粪门之际,五日之内,未成脓奔溃...

  • 读书之浅见

    我是素喜欢读书的,相比于充斥的电子书籍,我偏向于纸质书本真实的触感及墨香。我保留了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读过的...

  • 梦遗之浅见

    人病梦遗者,人以为心气之虚,不知非心也,盖肾水耗竭,上不能通于心,中不能润于肝,下不能生于脾土,以致玉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界大战之浅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mu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