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心理学》第五次共读有感

《儿童心理学》第五次共读有感

作者: 远方百川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23:26 被阅读0次

           

            袁勇贤老师带着我们进行了《儿童心理学》第一章第四节的共读。

    总结:

    婴儿情感的发展,是随着几次分化逐步实现的。

    一、二阶段寻乐避苦;三、四阶段控制情感特别是激情;五、六阶段选择情感客体。

    当然,每一次的发展,都是伴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完成。

    一、二阶段通过微笑分清人和物;三、四阶段模仿与学习手势符号;五、六阶段能分清自我与他人。

    至于情感与认知,谁在前谁在后,关系并不明确;也许把二者视为同步发展相互促进较为恰当。

            我对袁老师所讲的这一段内容很感兴趣:这一阶段的分化,从客观对象上讲,是自我与别人的分化;从主观感情上讲,是别人成为情感的对象,婴儿的感情受到别人更多的影响,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刺激。这也提示我们,在这一阶段,要尽量给予儿童以适当的良性刺激,否则,不但儿童的智力发展会受影响,情感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的。

    儿童与别人的接触越来越重要。要与人交往,就不能不调节自我的情绪,就不能不打破原有的节奏,对激情的控制和延续,正是摆脱自我中心的一个过程。

            让我心存困感的是: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是否可以被代替?——婴儿自身有认识的动力(内因),将一个婴儿按他的成长阶段循序渐进安置于一定的群体环境中(激发外因),儿童的情感能否得到充分发展(有感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对此,沈老师认为:这是不可以替代的,事实上也无法替代,但如果母亲和父亲客观上有时不得不被替代,比如寄养的孩子、父母早亡的孩子,只要照料孩子的人给予了孩子正常的关爱,是可以帮助孩子顺利成长的。

            我想到人类教育的历程:最早(原始社会时期),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后来,有了分工,孩子在一定的场所接受教育,当然,是在批量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教育变得标准化,格式化。人类在渐渐发现儿童教育和情感方面的发展规律,很多事情变得规模化,集体化,集中化。

            我又想到:不知道未来孩子的情感教育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是否也像知识智力的教育那样,社会化、群体化、标准化已经成为一种加速发展的趋势,这是不断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结果。

            沈慧敏老师说:"理想的教育,知识和情感并不分离,南明教育课堂上的三重境界是一条实现途径。"

            我又想到分化这个词,世界和生命都从最初的单细胞不断进行功能上的分化,递弱代偿,不断加速发展。

            总体来说,我对于"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理解得依然不够到位。如果此时,我的面前出现一名儿童,观察他的语言、动作和与人交流的表现,我还是无法准确判断出他处于成长的哪个阶段,在婴幼儿时期哪些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哪些能力还未充分培养就不得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对他的影响无可奈何地进入了下一个成长阶段,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那么,这种情况真的永远无法修复了吗?不,我认为也许不全是这样——或许,有一些能力修复起来很吃力(被冠上"童子功"的美名),也因此被认为不可能;但另一些能力会随反复练习渐渐得到发展(比如计算丶语言等),甚至赶上并超过同龄人——因为他们的练习更专注丶更勤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学》第五次共读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mk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