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日记一百三十三【731】2024-3-14(2)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见客,坐见者二次,立见者一次。请医来诊视女儿之病,连诊四次,中唯刘开生、欧阳小岑系余亲陪至内室。又立见之客二次。写彭杏南信一封。小睡片刻。午初核科房批稿,写对联四付,与庞省三一谈。又小睡片刻。
中饭后,阅桐城吴汝纶所为古文,方存之荐来,以为义理、考证、词章三者皆可成就,余观之信然,不独为桐城后起之英也。
阅本日文件。天气酷热,又小睡片刻。酉正核批札、信稿颇多。傍夕至幕府一谈。夜温古文《史记》数首。
因忆余论作书之法,有“欲落不落,欲行不行”二语。古文吞吐断续之际,亦有欲落不落、欲行不行之妙,乃为蕴藉。
是日灯时,发报三折、二片、二清单。
同治三年(1864)五月二十七日
欲落不落欲行不行
曾氏于书法之道又悟出“欲落不落,欲行不行”八个字。他认为,文章在吞吐断续之际,也有这种机奥在内。他将它视为蕴藉。笔墨之间,看起来像是停止了,却又未停止;看起来像是启行,却又未启行。这与文章中似吞又吐,似吐却吞、似断又续‘似续却断的奥妙很相似。这些东西,说起来有点玄虚,其实在自然界、艺术境界中都有,这就是白居易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先看到并研究它的当属老子。老庄提出的“有”与“无”之间的相辅相成,是人类最早对于此种现象的智慧思考。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见客,坐见者三次,立见者三次,衙门期也。围棋二局,潘伊卿来一坐,阅《汉书·五行志》十二叶,核科房批稿。中饭后至城北潘宅吊丧。前任云贵总督潘公铎,字木君,谥忠毅,在云南殉难,本日灵柩到籍也。
申初归,阅本日文件。在李小湖处借得宋拓阁帖,观玩良久。核批札各稿。傍夕小睡。夜核批稿、信稿,二更后温《诗经》数篇,四点睡。内人病已数日,医治无效。
同治四年(1865)三月初十日
观赏宋拓阁帖
曾氏在江宁城里有一个往来较多的好朋友,此人为钟山书院的山长李小湖。能做钟山书院的山长,一定是个饱学之士。他送曾氏的个人文集,曾氏在日记中也多次提到过,足见其文章也写得好。不过,曾氏与他往来频繁,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他是大书法家李春湖的儿子。
曾氏在同治六年十一月初十日的日记中写道:“偶思作字之法可为师资者,作二语云:时贤一石两水,古法二祖六宗。一石谓刘石庵,两水谓李春湖、程春海;二祖谓羲、献父子、六宗谓欧、虞、褚、李、柳、黄也。”曾氏将李春湖与王羲之父子、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大家并列,并表示要以他为师,足见对李春湖的崇仰。曾氏一般不接受别人的赠礼,但在这个月二十三日的日记中有“夜写零字甚多,小湖赠以其父春湖先生所制羊毫,一试之也”的记载,可知他接受了李小湖所送的羊毫笔,并使用了。
除开毛病是小礼品,可以坦然接受外,应当还有对李春湖的一片敬仰之心在内,何况此笔是李自己所制的!今天他在家长久地观赏从李家借来的字帖,似应也有这份心情在内。这份字帖,就是前面提到宋代淳化年间太宗皇帝亲自主持刻印的阁帖,是很珍贵的物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