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述结论:
利用金字塔模型
来表述你的结论。
今天我要提供的这个逻辑框架是这周内容的一个压轴主题。
在所有逻辑框架里,“金字塔模型”
可能是最为底层,应用范围也最广的一个基础模型。
之所以把这个框架放在最后面,是因为我在设计这周内容的时候定了个“解决问题”
的主线。
就是从找出问题
开始,经过“查找原因”
、“思考解决方案”
、“分析决策”
、“推演结论”
,直到最后将结论有逻辑的表述出来
。使用“金字塔模型”来收尾是一个总结和概括的用意。
所以今天的内容我只在“如何通过金字塔模型沟通和表达”这一点上去延伸。也就是把你“已经得出来的结论”,和“拆解分析过程中的论据”,用别人更能接受的方式表述或呈现出来。
(1)金字塔和树状图的关系
今天的内容可能会比较多,原因是这个过程里会将之前的一些东西拿过来对比,或者总结输出,我们来看第一个点:“金字塔和树状图的关系”。

你可能会觉得,金字塔和树状图好像除了方向不一样,其他结构好像完全相同啊。事实上,在结构上它们确实除了方向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在用法上,这两个模型的关注点就完全不一样了。
金字塔模型的重点是“围绕结论来组织论据”
,也就是以结论为核心,把已经整理好的想法和理由有逻辑的表述出来。
而树状图模型的重点是“根据问题去发散可能性”
,它的关注点在于其拆分出来的大量可能性,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总结一句话:“用金字塔组织语言,用树状图解决问题”
。使用金字塔模型从上往下寻找理由支撑自己的结论。使用树状图模型从左往右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所以,金字塔和树状图可不只是方向不同,它们的用处也是不同的。
(2)逻辑性表述的三个要素
有一个事实是这样的,看看你周围所有的人,大家每天都有沟通交流吧。但你可能没发现的是,有一半的人表达出来的信息是没有逻辑的,或者说缺少了必要的“表述逻辑要素”
。这可能太令人吃惊了点,不过如果你看完今天的文章再去观察就会发现,用“一半”来形容真的很保守了。
那这三个“表述逻辑要素”
是什么呢?
- 有结论
- 有理由
- 结论和理由的联系
就这三个看似好像是常识的东西,却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经常缺三少四。你一定听过下面这类对话:
员工:客户说产品不满意,要退货。
领导:然后呢?(表示困惑)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上面这种情况只有理由(情况),而没有结论,所以领导会困惑,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个信息:
结论1:这只是简单告知我一下?
结论2:征求我是否愿意退货的态度?
结论3:想让我找客户沟通一下?
只有理由没有结论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第一条:
a.没有结论的沟通,对方可能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然后上面再看另一个情况的例子:
领导:那个客户方案要提前到今天下班前给我。
员工:哦,好的!(同样困惑,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只有结论,缺少理由,同样会让人不理解原因到底是什么?
原因1:是我今天看起来太闲了吗?
原因2:是领导今天刚好有空处理这个方案?
原因3:是客户要求改期了吗?
只有结论没有理由,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类似这样的问题会出现在很多场景下,最典型的可能是会议当中,有人发表意见:“我反对”或者“我觉得不可行”。然后就没有其他信息了,问题就在这里,单就这样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如果你要让别人接受你的结论,就需要理由来支撑你的结论,这样最终才有所谓的“说服力”。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第二条:
b.只有结论却没有理由,对方可能难以接受你的结论。
然后我们再来看“结论和理由之间的联系”
,看一个例子:
(理由):王总知道这件事情了(客户要退货)
(结论):要提前告诉王总这件事情
这个理由和结论之间听不出有什么联系,我们换一种方式。
(理由):王总知道这件事情了(客户要退货)
(结论):可以不用告诉王总这件事情了
这样说的话,理由和结论又联系起来了。一般我们不会像第一种情况那样说相反的话,但也经常跳跃性的给出其他结论,比如下面这样:
(理由):王总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客户要退货)
(结论):可以不用告诉李总这件事情了
这会让听的人自然的去脑补一个背景:王总和李总有啥权利斗争?这样才能将这个理由和结论联系起来。
所以为了避免一些无谓的猜测,说话一定要表达清楚,前后逻辑联系紧密,可以减少很多误会。
最后,我们总结第三条基本要素:
c.理由和结论没有联系,会让人不知所云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表达完自己的信息后,还会客气的问一句:我这样说清楚吗?但实际上如果你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信息,对方一般都会说清楚了,结果他可能和你理解的完全不一样,自然也就要花更多时间去修正这个沟通误会了。
而那些在措辞上严谨,逻辑上清晰的人,说出来的东西一定有条理,逻辑自洽,凡事列个123来支撑自己的结论,这样也可以做到令人信服。并且,他们一般不寄希望于对方的理解能力,而是尽可能的将结论和理由准备充分。
所以,能否清晰有逻辑的表达,就决定了你的基本沟通能力。
(3)金字塔模型
做了前面的一些前置铺垫后,现在进入正题,我们来说说金字塔模型。
在上面我讲的表述基本逻辑里面,理由和结论是一对一的,也就是一个理由得出一个结论。
但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理由不足以支撑结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大多数结论都需要列个123,来让自己的结论能“站得住脚”
。
想象一下,一只脚怎么能站的稳呢?只有一个理由在很多情况下都站不住脚的。那么几个理由合适呢?请你再想象一下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对,它有三个脚,你至少需要3个理由来支撑你的结论。(这里没有逻辑)
其实也有很正统的佐证了。在我们的世界里,“3”
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三维空间里,只有三个维度交叉才能定位一个“空间”上的点,两个维度只能定位一个“面”上的点。而我们日常面临的问题,其中的决定性要素何止三个维度?所以,“3个”
是能让一个结论站住脚的最少数量。“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和“举一反三”
也是这个原理。凡事列个123准能让你的结论足够牢固。
所以,用金字塔模型来表述结论的基础,就是“一个结论”
,加上至少“三个理由”
,来让你的表述严丝合缝,牢不可破。
比如你想表达一个产品优于其他产品,如果你只说“这个产品的功能性好”是不足以让别人信服的。假如你能列举3个理由:1.功能性好。2.价格低廉。3.安全性高。就足以让其他人信服这个结论。
如果只是讲“金字塔结构”的话,那么到这里基本就可以结束了。但是这篇我们是讲“如何使用金字塔模型来表述结论”
,所以下面我会给出一个完整的框架,来让你的表述更有逻辑,同时更容易被别人理解。
既然是要表述“结论”
,那就必须围绕“论点”
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你的“论据”
也就是“理由”
来支撑结论,最终达到沟通的目的:促进某种“行动”
。所以下面我就按这个框架来梳理表达过程中的逻辑结构。
假如你现在正在和你的朋友聊天说到:“小米的智能手机挺便宜的,性价比很高,虽然华为的也不错,但是小米的基本能满足我的需求了。同时苹果的新款也我也很喜欢,如果不是因为我只有两个肾我也会考虑苹果……”。
这样说话,问题应该出现在这四点上:
- 根本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不知道“论点”
- 最终也不知道他想说明些啥,不清楚“结论”
- 他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理由”
- 他最终想干什么?或者想让我干什么?不知道接下来“行动”是什么
这个时候如果从一开始就按照“论点→结论→理由→行动”
的顺序来阐述,那么无论谁都可以非常有条理的把这个信息表述出来。
论点:我想买个手机
结论:打算买小米的
理由1:性价比高一些
理由2:MIUI系统我很喜欢
理由3:关键是跑分牛逼
行动:想问问你之前用过感觉如何,没问题那我就买啦~
我们来整理一下,将这个结构可视化:

也就是说,一段有逻辑的表述,应当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完成的:
“论点→结论→理由1→理由2→理由3→行动”
这样的沟通可以让你的沟通和表达清晰有条理,在一开始练习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表达。包括很多书面表述,邮件或者PPT的表述结构也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想说明一件事情,罗列了大量的资料,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堆冗余信息,甚至有时候还跑题或者延伸到论点之外的地方去探讨,没有边界了。
相对来说,如果你能控制“一次只说明一件事情”,就只在这个“论点”
内去列举能支撑你“结论”
的多个“理由”
,最终根据你的结论做出“行动”
建议,结果一定是清晰有条理的。
最后,通过这前四天的文章,相信你已经对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常用的这几个逻辑框架有了自己的理解。现在,如果你能从一个问题开始:明确问题
、查找原因
、思考解决方案
、分析决策
、推演结论
、最终有条理的表述结论
,完成这一整套的练习,那么你一定会对这套逻辑框架的认知更加深刻。
明天呢,我再来补充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可以让你对前四天的逻辑框架进行系统的检查,看看有没有遗漏、重复的东西。
对,就是MECE法则,这个原则可以让你审慎周密,更加系统的开始构建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
多加练习,你会变成一个思维缜密的人,因为你的脑子里会有大量思考成型的框架可以快速为你所用。
我们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