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溪溪妈妈聊起陪娃学琴,坦然自己是强硬派,软硬兼施逼着练。我一直以“佛系”标榜自己,哈姐说不练琴就不练,说不去画画就不去,说不去跳舞就不去。但是说实话,朋友圈里看到小姐姐滑冰时优美的舞姿,听到小姐姐指尖弹出美妙的旋律,心里没有羡慕嫉妒,我就不是个正常人。说完全的佛系,怕是自我放弃。无论强硬或佛系,重要的是上兴趣班的最底层我们想要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激发孩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因为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遗憾,有很多未完待续的梦想,于是我们很容易对孩子有很多的期待,希望她去延续我们觉得正确和美好但是我们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例如我看到Lillian的字写得真好看,我就想起我自己小时候练字练了两天就没练下去,要是哈姐能把字练好就好了。例如我小时候家里有个电子琴,但是没有环境和条件请老师指导,也就仅仅是个玩具而已,看到别人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我也会想哈姐要是能弹钢琴就好了。我很喜欢画画,但是也没有接受什么训练,很遗憾自己的想法不能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因此我首先要梳理清楚在做一个决策或是想逼一把孩子的时候,我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我是在弥补自己的遗憾,或是因为碍于老师说你怎么又请假的面子,或是心疼学费,那么我会给自己一个暂停,先整理一下思路,再跟孩子去沟通。倒不是这些因素不重要,而是这些因素太容易带起情绪,经过缓冲和思考之后,可以更好地跟孩子沟通(学费部分也是很好的财商教育素材)。
接触音乐和美术,我是希望孩子可以有更多表达自己的方式,并享受其中的美。训练一个运动项目,我是希望孩子身体健康,感受运动的快乐。在这个大价值观的框架之下,很多纠结和焦虑就自然而然消失了,并且不会用自己可能是很狭隘的喜好去限制孩子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当哈哈说不想去画画的时候,我会觉得遗憾,但是不会费太多劲“诱惑”或者“逼迫”她去画画。与此同时哈姐在玩陶泥,我突然想起来一次看展览,哈姐对达利的雕塑作品很着迷,比欣赏平面艺术停留的时间要长得多。那么尝试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是值得欣喜的事情。
因为最近哈姐疯狂迷恋上“爬杆杆”,以至于觉得跳舞剥夺了她爬杆的时间,暂停了舞蹈课。当爬杆的热度过去一些,她去了一节舞蹈课,发现自己跟不上了,自己要求增加练习增加排课。于是我庆幸不是我担心她跟不上我担心她失去什么,而是有了这样一个机会陪伴她感受到了挫折,再想办法付出努力去补救,这比任何她可能在舞蹈上取得的成绩都要宝贵。现在她规律地上舞蹈课,下课也要求去爬杆,兴致勃勃地炫耀她可以在杆子上劈叉,可以在杆子上倒立翻跟头。如果说创新是别出心裁的元素重组,那么我看到了哈姐的创造力。因为我愿意她学无所成愿意她在前进的路上有波折,才能与这一切相遇。
发展孩子的兴趣,还有一些小套路可以参考。例如带她去看展览,看演出,耳濡目染地熏陶;例如带她接触跳舞很厉害的朋友听她讲她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无穷;例如把她的作品裱装起来陈列起来,让她感受到成就和自豪……
陪娃行走在兴趣班的路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