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的时候(2012年),写毕业设计,就是这个主题。当时看了很多论文和资料,大家的倾向是看到了,这个融资平台的风险太大,严重依赖土地财政。我也就照着这个思路写的,现在看来乏善可陈。
当时的逻辑是这样的:
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税收的70%左右收归中央所有(这个估计是这么计算的:第一大税种是增值税中央和地方的比例是75%:25%,而增值税占总共税收的60%以上)地方政府的收入下降,但是GDP绩效考核还在,官员不能因为钱少了就不管经济发展了(钱少也要找钱,搞好经济,拿到好的绩效,才有大概率升官的)。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即投资,消费,出口。只有投资是见效快,而且可以控制的。以前中国是出口导向的,这个事情大部分是企业干的。所以以前中国地方官员的,用的最多的方式是投资拉动 。
投资分为两种,一种是拉动外商投资,一种是自己想办法融资。外商投资各个地方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开出的优惠条件也是很多的。自己融资一般多用于搞市政基础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等。
政府自己融资的部分,要么收效不是很明显,要么是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比如修一条路,前期投入巨大,靠收过路费,需要十多年才能收回成本。首先是直接收益缓慢,甚至有些市政工程,根本就不会有直接收益,其次政府大机构病,决策缓慢,包括对代理成本的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资金的使用效率是比不上民营企业的。
而且当时总体的地方政府融资的规模巨大,收入主要集中在土地财政(这里的土地财政不仅仅包括拍卖土地使用权,还包括鼓励建筑业的发展,因为建筑类企业缴纳的是营业税,营业税归地方所有),中央实际上是作为最终的担保者,万一产生系统性风险,中央的财力是无法支撑起这样规模的。
六年过去了,很多人,包括我当时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相反的 房价一路高歌猛进,地价也跟着水涨船高。所谓的风险只是我们的一种想象。
当时分析的时候错过了什么?
地方政府投资,带来的隐形收益------供应链网络的完善。
从全球的需求上讲:
西方进入高新技术经济时代,自己做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过程需要外包出去,而且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需要高效且灵活的供应链网络,将其创新的成果落地。
自己建立工厂的效率可以很高,但是灵活性很差。今天建立起来的流水线,生成没有多长时间就需要改变,成本太大了,加上人天生的损失厌恶心理,自己建立工厂生产,容易导致企业僵化。
如果每个部分的材料,和加工要求都从全球供应链网络中去攫取,运输成本高昂,效率也会很低。
中国地方政府的投资,尤其是珠江三角区,长江三角区的投资,解决了供应链网络的运输成本,生成效率,灵活多样的问题。
上面提到地方政府融资主要用来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开发区, 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网络的比重很大,比如中国流行的一句话 :“要想富,先修路。” 道路建设好了,交通就发达了。在交通上的上的成本就会下降,目前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国的快递之快,交通和以前的市政投入功不可没。
中国的土地是公有,所以政府征地,建立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相对成本也比较底。
加上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本身也有升迁的动力,和税收的压力,双重作用。
一个个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就这样建成了, 招商引资,专业化的企业入住,构成了供应链网络的各个节点。
外有需求,内有供给,构成了经济的循环递进发展。地方政府融资问题问题也就不是问题,而是促进这种循环向前发展的动力。
ps: 供应链网络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里说的只是趋势问题。
一些运输成本天然很高,对供应链依赖不大的,比如水泥钢筋,玻璃等产业,还是会被优先考虑放在需求地就近生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