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是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议题,在孟子的时代即产生了大量讨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代表了传统儒家的基本见解。
与之相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性中即便有看起来善良的部分,也是掩盖住本性中的恶而产生的,并不能改变恶的底色。
对人性善恶的不同认识,导致各派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产生差异,各不相同。孟子的“性善论”是“仁政”学说的基础,使得“仁政”成为可能。
在和告子的辩论中,孟子曾阐述过他对“性善与否”的见解。孟子认为人性如水,水有着向下流的本能,正如人性,总有着趋向“善”的动能,也就是说,人性从根本上说是善的,只是看如何保有它。
梁漱溟先生说,人性不是一个已成的、呆板的东西。性,非已然、非未然,而是将然,是一个倾向。孟子说人性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倾向,这叫“人性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