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阐述一个观点的时候,大脑的第一反应是回忆,在过去一点时间,我有没有接触过类似的观点,这样可以拿来即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面对一个问题,好像一个事这么解读是对的,那么解读也是对的。
既然这么自相矛盾的话,我为什么还要看书?
我给朋友的建议是:你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但是不要去学碎片化的知识,
系统性的学习有什么用:
我们可以知道一个观点是怎么推导出来,
只有我们见证了做菜的过程,才知道这道菜好不好吃,卫不卫生,
同样的这个推导的过程也是价值最大的,首先它体现作者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
推导过程也是一种方法论,越是基础理论的推导,越可以拿过来用到复杂的理论上。
在美国的课程上,老师在让学生解答几何题时,会要求学生把每一个最基础的定理写出来,为什么ab=bc,为什么bc⊥dc,每一个结论背后一定要付上几何原理中最基础的几何概念。
当我们基础的知识学的越多,我们就可以把认知的地基打好,当我们下次再面对模棱两可的问题时,我们就会调动基础认知,所有不符合基础认知的,都是伪命题。
同理,当我们对一个结论模糊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调动基础认知中的场景因素,离开场景所有问题都不成立。
不要在意知识的形态,
刘润老师的须鲸式学习,海纳百川,
知识学杂了,会造成大脑宕机吗?
按照感官来说,我们大脑每天进入的知识,好几个T的硬盘都不够用,
所以不要在意大脑的的内存够不够用,
灵光一闪来自哪里,大脑得有东西才能串联,
只要积累的足够多,组合式创新也会足够多。
毕竟思维导图的第一步就是穷举。
怎么整理思维?写出来,
头脑的跳跃性思维会忽略逻辑关系,一个不能逻辑自洽的人,很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所以用什么方式锻炼逻辑,写作是一条最稳固和收益最大的路。
没得写怎么办?
知识吸收的太少了。
写不好,那是还没开始写,写作的第一步是练习写作,如果可以有同行者那最好,之前有一个007不写就出局的社区(每周一篇,前者评价后者,鼓励支持点评后者)。
不要在意陌生人的恶评,恶评它会放大一个的不自信。在这一步,写作的目的是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次以后,写作才刚刚开始。
请你相信我说的每一句都是错的
刘润进化岛每日思考打卡第十四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