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舒国治在《台北小吃札记》中写道:若有一个年轻人,不想再忍受办公室同僚之难以共事,决心每天烘三百个葱花面包,每个底部皆酥脆……这样的小生意,若中规中矩,或许每天下午三点出炉,六点便全数卖完。再如主妇每日中午将精心调制的五十个便当拿到公园卖,半小时卖完回家,这皆是我所谓“理想的职业”,更别说对社会之贡献了。
看到这里,不禁会心一笑。因为这个,曾经也是我理想的职业。
20年前,为了孩子上学,一家三口从小镇搬到了城里。没有老人束缚的小家庭生活令人向往,但是孩子每天3点半就放学,也是现实的问题。
我就此开始做一名全职家庭主妇。虽然先生承担得起一家人的开销,但是每天忙完家务,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赚钱,总觉得不上班就是吃闲饭。
我家的阳台,正对一所学校的操场。操场上终日喧嚣不绝的,是踢球嬉戏的半大孩子。
无数次,我站在阳台痴痴观望,心里一个念头盘桓不去:若我在家制作一些粽子、茶叶蛋,出售给这些学生,生意肯定不错。
交易方式,只需在阳台上贴一张广告,明码标价,电话号码尤其要写得巨大。送货方式就用最传统的交易方式,从楼上用绳子挽一个竹篮交接。
当然,这样的念头白想了很多年,从来没有付之行动。
没两年,到底还是重新做回上班族。再后来,搬家离开了这里。
多年之后,兜兜转转,任职的公司居然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中午常看到一个女子,骑一辆电瓶车,踏板上放一个硕大的泡沫盒子,在校门口售卖什么食物。每天都是人头攒动,看得出生意很不错。
此情此景,总会让我想起当年住在这里,曾经设想过的生意经。恍惚这个女子就是当年的自己。
现在的家,居然又在一所学校边。吃过晚饭出来散步,看到学校门口有人推着小车在售卖凉粉、凉面等小吃,来路不明,面目可疑,生意却十分兴隆。
不改初心。此景此景总会勾起心思:若是我也来这里摆个小摊,每天早晚卖一个小时的粽子茶叶蛋,料想赚的钱,比我现在每天上八小时班更多。
我有一个当大老板(领导)的朋友小明,每次喝多了就会说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开一家馄饨店。
那时候的孩子,只有生病了才能吃到一碗小馄饨。开一家馄饨店,是很多孩子的梦想。
我有一次忍不住抢白他:你现在开家馄饨店,好比人家买瓶矿泉水,明天就开!我每天来作成你一碗小馄饨生意,不白吃,保证给钱。
小明摇摇头:小时候是瞎想想,现在呢,更是瞎想想。
周国平有一篇文章,题为《随感》。文中写到:衡量职业好坏的标准,职业的好坏是因人而异的,所谓好,就是适合于自己。那么,怎么确定一个职业是否适合于自己呢?我认为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到了不给钱也一定要干的程度;二、有明晰的意义感,确信自己的生命价值借此得到了实现;三、能够靠它养活自己。
这样看来,开馄饨店和当大老板,没啥本质上的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