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课堂
第950期【教学设计】

第950期【教学设计】

作者: 三人行语文工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21-11-06 21:09 被阅读0次

              《背影》教学设计

                            文/郭霞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父亲的背影、生活琐事等,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2.寻找文中儿子的言行,并结合相关背景,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3.品味课文朴实典雅、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母爱是勤劳的付出和慰勉的言语。朱自清的《背影》里,父爱会是怎样的表达呢?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

    二、读“父”

          1.读集中叙写父爱的片段:买橘子

          提问: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份怎样的父爱?

          预设:

        (1)父亲的穿着——布小帽,布马褂,布棉袍(给我做了紫毛大衣)——陈旧,较寒酸。

        (2)父亲的动作——“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向上缩”“向左微倾”——艰难,吃力。

          总结:父亲倾尽全力地爱着儿子。

          2.读那些细微的情节。

          提问:认真找一找,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到父爱?

          预设:

        (1)父亲的语言:

          A.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是隐忍坚强的父爱。

        (这里,需要结合背景: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B.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这是放心不下的父爱。

          C.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是对孩子万分牵挂的父爱。

          (2)生活琐事

          A.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这是一种对孩子无比疼爱、无比呵护的父爱。

          B.他再三嘱托茶房,甚是仔细。他嘱我路上小心些,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再三嘱托,反复叮咛。父亲的放心不下,妥帖周到,表现得淋漓尽致。

          C.他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忙忙碌碌,只因放心不下。

          D.他帮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这是一种细致入微的父爱。

          3.小结

    爸爸的爱

    文/王君

    爸爸的爱

    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

    唠叨一千遍一万遍

    还是不放心

    爸爸的爱

    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

    不帅不酷

    却模糊了我的泪眼

    爸爸的爱

    是那件紫毛大衣

    披在儿子的身上

    自己穿的

    却是布马褂布棉袍

    爸爸的爱

    是那靠门的座位

    千挑万拣啊

    一路上

    都牵着爸爸的视线

    父亲的爱

    是那蹒跚的脚步

    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

    衰老笨拙迟缓

    一点儿也不矫健

    父亲的爱

    是那堆朱红的橘子

    像跳在冬天里的

    一堆小小火焰

    三、读“子”

            父亲的爱,一直都在。可是,儿子的爱呢?

            预设:

            1.儿子的爱体现在望父买橘时,两次流泪。

            这是感动的泪水。儿子体谅到父亲的不易,理解了父亲的爱。

          追问:此时父亲买橘的背影,为何会让作者如此感动呢?

            回扣第一段,背景: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追问:可是,买橘之前,我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吗?

          2.望父买橘前,对父亲不理解,不接纳。

          例如:“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插入背景: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了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心有怨言,由此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子华”为“朱自清”,父亲知道后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的二弟几乎失学。《背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3.现在,对父亲只有理解、愧疚和牵挂。

          (1)从父亲的来信聊起。

          提问:多年后,我收到了父亲的来信。这是一封不同寻常的来信。认真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

          矛盾重重——“我身体平安”“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言外之意——“大去之期不远矣”里未说完的话——你早点回来看看我。

          (2)插入背景:

          1921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并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后来,父子之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的父亲写信给儿子。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3)现在,对父亲只有理解、愧疚和牵挂。

          理解:“他少年出外谋生······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愧疚:“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牵挂:“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四、小结

          1925年,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或许每一对父子、母女都经历过由矛盾到和解的过程,也正是这种过程,让我们明白了爱不仅是责任,是付出,爱也是误解之后的体谅和接纳,是矛盾之后的妥协与包容。只有经历过并理解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生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950期【教学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aj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