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否定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马克思创造了“阶级人假设”。
实际上马克思并没有系统的定义过他的“人性假设”,也无法定义,因为一旦定义,就会违反他的哲学“物质决定意识。
对于人性,他是这样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存在决定了意识,人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历史的范畴,而不是先验的存在和永恒的范畴”。(这是马克思继上文提到的“剩余价值学说”之后的又一伟大发明-“唯物史观”)
说白了,马克思坚信“人性”不是原来西方经济学认为的什么“自私论”、“理性论”,或者说,不是你们认为的天然写在人类基因密码中的不变的人性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存在滴,人性只是对当时历史阶段客观实在的一种反映。
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物质决定意识。
注意啊,马克思只是坚信而已,坚信≠正确,然而他的理论都是在“坚信”的基础上展开的逻辑。
那么我们就来说一下马克思坚信的“人性”到底人性不人性。
的确,无论“利己论”还是“利他论”,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能保证自己不被证伪,有失片面和肤浅。而马克思的“人性不是永恒的范畴”让人无法证伪。
你可能不认为他对,但你永远不能证明他错。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了一个理论-“证伪理论”:
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提出科学和非科学划分的证伪原则。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识的。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
简单的说:
1.科学=具有证伪性+暂时未被证伪的知识体系;
2.过去的科学=具有证伪性+被证伪的知识体系;
3.非科学=不具有证伪性的知识体系。
如果说“经济人假设”可以举几个例子证伪,所以它不是现代的科学,那马克思的人性假设,直接就是“非科学”了。
不过,卡尔波普尔的理论本身也不能证伪,马克思主义上升至哲学的层面是与“证伪主义”一样高度的存在,不能用“证伪主义”去搞马克思主义。
很无解,但“证伪主义”让我感受并能描述出马克思对人性假设的不对劲之处了,这符合马克思的思维--“将问题揭示出来,而不是掩盖”。
哲学评价的两端,一端是“正确性”,一端是“实用性”,“最正确”的往往只是“最无法反驳”,同时也恰恰“最无用”。
人性假设是逻辑的起点,实用是逻辑的终点。
是保证“起点无可反驳”,还是保证“终点实用”,这是一个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