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波德二世(1835-1909)
这里前后会写两个人,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人物,两部著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跻身世界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然而紧接着就是利奥波德二世,也许天使和魔鬼都是相伴出现,那么从魔鬼讲起吧。
1865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从父亲一世手中接过权力棒,深知比利时国微言轻,首要任务就是避免卷入1870年的普法战争。但保持中立并不是目标,他的野心早已超出欧洲大陆。
1876年,他看中了刚果河盆地下大量未开采的自然资源,并委任英裔美籍探险家亨利.莫顿.史丹利(直到今天,史丹利依然是个非常好的户外品牌)开发刚果地区。
1884年,比利时在柏林会议上得到了国际承认的刚果自由邦,名义上的自由,实际上的殖民地,或者说就是利奥波德二世个人资产。虽然本人从未踏入刚果,但通过代理人这里的橡胶和象牙几乎全部流入他的手中。
为了管理自由邦,利奥波德依靠了一支“公共部队”,这是欧洲人担任军官,低价非洲人担任雇佣兵的臭名昭著的部队。为了防止士兵们打猎浪费弹药,部队规定每使用一发子弹,必须带回死者的右手,于是成千上万的当地人的右手被带回,甚至在比利时军官利奥.罗姆的司令部周围被上千颗人头团团围住。
刚果自由邦的暴行大约造成了1000万人死于虐杀和饥饿,相当于几乎总人口的一半。无论利奥波德二世如何宣传自己怎样将刚果人民从阿拉伯的奴隶贸易中解救出来,部落起义此起彼伏。特别是1903年英国外交家罗杰·凯斯蒙特的独立调查报告激起了国际公愤,阿瑟.柯南.道尔、康德拉和马克.吐温等知名作家全部声讨。1908年,比利时议会投票决定从国王手中接管刚果。
直到1960年刚果才独立,然而利奥波德二世统治下的阴影始终萦绕,内战不断,每年都有大量人员死于战乱。1909年,被马克吐温称为“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老色狼”利奥波德二世终于死了,但他却把这个非洲中心彻底变成了康拉德笔下的“黑暗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