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 央 帝国的军* shi密码读书笔记(已完结)
第二章 西楚霸王:不懂地理之困(公元前209—公元前202年)

第二章 西楚霸王:不懂地理之困(公元前209—公元前202年)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19-10-03 22:10 被阅读0次

    第二章 西楚霸王:不懂地理之困(公元前209—公元前202年)

    战国与秦时期有三种长城:谷地中的包头赵长城,“两墙夹一壕”的固原秦长城,以及在陡峭山脊上的包头秦统一后的长城。

    秦的崩溃既因无法在六国建立稳定军事结构,又因无法将年轻人吸收入中央军队,当然也无法排除政治层面上的原因。

    刘邦据秦国战略,同时拥有关中和四川,完成了另一次的统一。

    韩信的北方战略和侧翼攻击,是楚汉战争中巨大的胜负手,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迂回,荥阳的战略地位达到了顶峰。

    萧关之外的固原是北方蛮人进入华夏核心区的一条主要通道,在惠文王时期出兵击败了占领固原的义渠,并随后在固原以北修建长城,它有着双重城墙结构,每隔百米就会有一种圆形的敌楼,将长城修筑在半山腰,还有利于防守方的二次防御。秦统一中国后,秦国国境线向北推进,在巴彦卓尔和包头一带修筑了石长城,以防止北方蛮族的进攻。

    秦末起义:制度之失

    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内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战争。在统一后,这个战争机器依然无法停下,严苛统治依然存在,秦国的政策无法让人民驯服,更无法在六国建立有效的军事组织,制度之失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为防止六国叛乱,秦统一后便收缴天下的兵器,只允许秦军持有兵器,仍以关中兵为主,六国年轻人无法进入精锐部队中。随着经济下滑,民间形成巨大的不满。秦始皇大部分军队仍然集中在关中地区和北方边境,而其他地方兵力,则归于地方官员,缺乏统一领导和调度,如此对兵力的调动便无法做到自如。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反抗者纷纷效仿陈胜(如陈胜一样的民间反抗者和六国的贵族后代)建立了政权,纷纷复辟(燕王是唯一一个没有六国后裔血统的王)。整个函谷关以东地区已非秦所有,秦疆域退回到关中一隅。但复辟后的中原各支武装没有战斗力,在秦二世的打击下迅速转为劣势。在攻打赵国时,齐、楚、燕三国纷纷出兵援助赵国。在巨鹿,项羽大败秦国,并在邯郸以南截住章邯,逼迫二十万秦军投降。为防止秦军再次叛乱,项羽在新安坑杀战俘(战国遗风,地域性忠诚),但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英勇的项羽却被刘邦超越了。

    战略地理:楚汉战争的决定要素

    刘邦与项羽相比,更懂战略和谋术的重要性。他对中国地理结构更熟悉,他选择迂回战略,在阳城折向西南方,越过伏牛山进入南阳盆地。此时章邯与项羽交战,秦军无法调动兵力从函谷关支援武关。刘邦借助武关的这个虚空状态,在武关打败守军,又在蓝田取得了另一项胜利。此时秦朝严重的内斗终于促成了秦朝的灭亡。

    项羽入关后,对各将领论功行赏,共封了十九个国家,这种更加碎片化的趋势是不稳定的,势必会出现诸多的摩擦,就如同作为霸王的“美国”,不得不在国际事务的参与和收缩之间来回摇摆。西楚霸王的徒劳地维持着国际秩序,却无甚效果,与项羽放弃的西部山川地带不同,刘邦把地理上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刘邦分封汉中和巴蜀后,发现两处只需少量兵力把守即无后顾之忧,便在几个月后开始了扩张。先是灭了关中的三个王,统一了关中,汉中和四川,形势如同当年的秦国,碎片化的国家以及项羽无法联合各诸侯国,刘邦的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

    项羽分封后,齐国之乱以及燕国的争斗,项羽不得不出兵惩罚函谷关以东最有实力的诸侯田荣,他的亲力亲为虽说有较高的胜率,但在多处作战却有点疲于应付。刘邦则不同,他运用连衡战略,先是攻克了函谷关,继尔而又获得了黄河以北的战略要地,这样刘邦仅用半年时间即打通了河南,山西的中部通道,获得了伐楚的路径。他兵分三路:南线出武关,通过南,中线出函谷关,北线走黄河以北的河内通道,适逢项羽在北方抗击秦国无法顾及,刘邦迅速占领了彭城。此时项羽火速回师,在刘邦大肆庆祝之时击败了刘邦,各诸侯纷纷背叛刘邦,第一次联合伐楚失败。项羽是战术天才,刘邦是合纵与驾驭的高手,双方在荥阳与广武一线展开了拉锯战(荥阳北面是黄河,南面是高耸的嵩山山脉,还有一组包括广武,修武,成皋在内的要塞),此时刘邦意识到从正面战场无法击破项羽的进攻线,他通过谈判与诱惑,将彭越(反秦名将,破坏项羽粮草基地,第三战线)和英布(项羽的爪牙,第二战线)拉入汉集团。

    公元前205年8月,大将韩信却采取了一项巨型的迂回和侧翼攻击,利用渡口临晋关牵制魏军,在夏阳渡河南下包抄魏军后路,灭了魏国。然后从汾河北上,占领了太原,在井陉口的河边用背水阵灭了赵国。随后招降了燕国,击溃了齐国以及20万支援的楚军,整个北方收入刘邦手中。由于战略失误,项羽在孤立中不断被消耗。公元前202年,项刘双方以鸿沟为界签署和平协议,但鸿沟以西多山区,易守难攻,以东则一马平川,如此的战略地理注定了这不是一次公平交易,更暗含了局势的走向。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项羽回到彭城对未来未做任何准备,而刘邦也没有履行协议的意思,径直攻打彭城,击败了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的书面。

    荥阳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西汉的其他内战中可以体现,在剪除异姓诸侯,分封同姓王,平定七国之乱等,荥阳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既可牵制其它分封诸国,又保证了充足的粮草储备。

    当儒教被确立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指导思想后,士兵不再有国别属性,杀俘得到控制。战国时代开创战场和战略要地一直影响至今。随后,长江,四川以南,广东,江浙随中国版图扩大而逐渐进入到中国的战略域中。

    战国与秦时期有三种长城:谷地中的包头赵长城,“两墙夹一壕”的固原秦长城,以及在陡峭山脊上的包头秦统一后的长城。

    秦的崩溃既因无法在六国建立稳定军事结构,又因无法将年轻人吸收入中央军队,当然也无法排除政治层面上的原因。

    刘邦据秦国战略,同时拥有关中和四川,完成了另一次的统一。

    韩信的北方战略和侧翼攻击,是楚汉战争中巨大的胜负手,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迂回,荥阳的战略地位达到了顶峰。

    萧关之外的固原是北方蛮人进入华夏核心区的一条主要通道,在惠文王时期出兵击败了占领固原的义渠,并随后在固原以北修建长城,它有着双重城墙结构,每隔百米就会有一种圆形的敌楼,将长城修筑在半山腰,还有利于防守方的二次防御。秦统一中国后,秦国国境线向北推进,在巴彦卓尔和包头一带修筑了石长城,以防止北方蛮族的进攻。

    秦末起义:制度之失

    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内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战争。在统一后,这个战争机器依然无法停下,严苛统治依然存在,秦国的政策无法让人民驯服,更无法在六国建立有效的军事组织,制度之失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为防止六国叛乱,秦统一后便收缴天下的兵器,只允许秦军持有兵器,仍以关中兵为主,六国年轻人无法进入精锐部队中。随着经济下滑,民间形成巨大的不满。秦始皇大部分军队仍然集中在关中地区和北方边境,而其他地方兵力,则归于地方官员,缺乏统一领导和调度,如此对兵力的调动便无法做到自如。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反抗者纷纷效仿陈胜(如陈胜一样的民间反抗者和六国的贵族后代)建立了政权,纷纷复辟(燕王是唯一一个没有六国后裔血统的王)。整个函谷关以东地区已非秦所有,秦疆域退回到关中一隅。但复辟后的中原各支武装没有战斗力,在秦二世的打击下迅速转为劣势。在攻打赵国时,齐、楚、燕三国纷纷出兵援助赵国。在巨鹿,项羽大败秦国,并在邯郸以南截住章邯,逼迫二十万秦军投降。为防止秦军再次叛乱,项羽在新安坑杀战俘(战国遗风,地域性忠诚),但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英勇的项羽却被刘邦超越了。

    战略地理:楚汉战争的决定要素

    刘邦与项羽相比,更懂战略和谋术的重要性。他对中国地理结构更熟悉,他选择迂回战略,在阳城折向西南方,越过伏牛山进入南阳盆地。此时章邯与项羽交战,秦军无法调动兵力从函谷关支援武关。刘邦借助武关的这个虚空状态,在武关打败守军,又在蓝田取得了另一项胜利。此时秦朝严重的内斗终于促成了秦朝的灭亡。

    项羽入关后,对各将领论功行赏,共封了十九个国家,这种更加碎片化的趋势是不稳定的,势必会出现诸多的摩擦,就如同作为霸王的“美国”,不得不在国际事务的参与和收缩之间来回摇摆。西楚霸王的徒劳地维持着国际秩序,却无甚效果,与项羽放弃的西部山川地带不同,刘邦把地理上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刘邦分封汉中和巴蜀后,发现两处只需少量兵力把守即无后顾之忧,便在几个月后开始了扩张。先是灭了关中的三个王,统一了关中,汉中和四川,形势如同当年的秦国,碎片化的国家以及项羽无法联合各诸侯国,刘邦的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

    项羽分封后,齐国之乱以及燕国的争斗,项羽不得不出兵惩罚函谷关以东最有实力的诸侯田荣,他的亲力亲为虽说有较高的胜率,但在多处作战却有点疲于应付。刘邦则不同,他运用连衡战略,先是攻克了函谷关,继尔而又获得了黄河以北的战略要地,这样刘邦仅用半年时间即打通了河南,山西的中部通道,获得了伐楚的路径。他兵分三路:南线出武关,通过南,中线出函谷关,北线走黄河以北的河内通道,适逢项羽在北方抗击秦国无法顾及,刘邦迅速占领了彭城。此时项羽火速回师,在刘邦大肆庆祝之时击败了刘邦,各诸侯纷纷背叛刘邦,第一次联合伐楚失败。项羽是战术天才,刘邦是合纵与驾驭的高手,双方在荥阳与广武一线展开了拉锯战(荥阳北面是黄河,南面是高耸的嵩山山脉,还有一组包括广武,修武,成皋在内的要塞),此时刘邦意识到从正面战场无法击破项羽的进攻线,他通过谈判与诱惑,将彭越(反秦名将,破坏项羽粮草基地,第三战线)和英布(项羽的爪牙,第二战线)拉入汉集团。

    公元前205年8月,大将韩信却采取了一项巨型的迂回和侧翼攻击,利用渡口临晋关牵制魏军,在夏阳渡河南下包抄魏军后路,灭了魏国。然后从汾河北上,占领了太原,在井陉口的河边用背水阵灭了赵国。随后招降了燕国,击溃了齐国以及20万支援的楚军,整个北方收入刘邦手中。由于战略失误,项羽在孤立中不断被消耗。公元前202年,项刘双方以鸿沟为界签署和平协议,但鸿沟以西多山区,易守难攻,以东则一马平川,如此的战略地理注定了这不是一次公平交易,更暗含了局势的走向。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项羽回到彭城对未来未做任何准备,而刘邦也没有履行协议的意思,径直攻打彭城,击败了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的书面。

    荥阳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西汉的其他内战中可以体现,在剪除异姓诸侯,分封同姓王,平定七国之乱等,荥阳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既可牵制其它分封诸国,又保证了充足的粮草储备。

    当儒教被确立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指导思想后,士兵不再有国别属性,杀俘得到控制。战国时代开创战场和战略要地一直影响至今。随后,长江,四川以南,广东,江浙随中国版图扩大而逐渐进入到中国的战略域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 西楚霸王:不懂地理之困(公元前209—公元前202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hj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