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 央 帝国的军* shi密码读书笔记(已完结)
第七章 西晋:北方反击战(公元234—公元280年)

第七章 西晋:北方反击战(公元234—公元280年)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19-10-03 22:11 被阅读0次

    第七章 西晋:北方反击战(公元234—公元280年)

    邓艾为魏国选择了在寿春一带的军粮基地,在围困汉、乐二城并迫降阳安关后,只要在桥头与四川盆地的一座摩天岭寻找一条伐木的小路,只可以绕过汉寿(剑门),直捣四川盆地,奇袭成都,逼迫蜀汉投降,从此之后,四川不再是天险。

    西晋采用五纵一横的军事战略,直捣建业(南京),完成灭吴。一横的战略效果极佳,这是沿长江的横向进攻,这种采取多线路协同作战的策略,扬长避短,作为北方对南方的战略至今有效。

    公元263年,司马昭对蜀汉发动远征,此时的蜀汉已经衰落,对魏国来说有所忌惮的是姜维,但他因为躲避官宦之后驻扎在沓中(四川与甘肃交界,白龙江上游),虽然距成都、汉中遥远,但为以防万一司马昭命邓艾牵制姜维。邓艾兵分三路包抄:狄道(甘肃省临洮)南下进攻沓中东部;洮阳(甘肃临潭)打击沓中北部,绕西面的高原打击沓中西面。姜维战败逃走。此时,另一员大将诸葛绪在武街(甘肃省武都境内)和桥头围堵姜维。情急中,姜维决定冒险穿过白水江与白龙江之间的岷山,从孔幽谷北上进入武街,再顺白龙江而下,从背后打击诸葛绪的军队,打通桥头通道。但诸葛绪却舍桥头直奔武街给姜维以可乘之机,他挥军返回,通过无人把守的桥头,东下前去解救关中。

    魏国政治斗争中的伐蜀议题

    公元244年,曹爽在与司马懿夺权争斗中,为巩固权势与地位决定出兵蜀国。他选择了傥骆道(北口骆谷,南口傥谷,中间有沈岭,衙岭和分水岭三个关口,南口有兴势山),但蜀国大将王平在南口布妨,将曹爽阻截,随着粮草和军备问题的出现,伐蜀失败。

    在曹爽时期,魏、蜀、吴三国内斗加剧。在魏国,司马氏一族的夺权引起了许多大将的不满。在蜀国,宦官势力过大,部分忠臣被迫离开都城,蜀国军队衰弱到无法守卫秦岭的各个孔道,只能选择驻扎在汉(陕西勉县境内)和乐(陕西城固县境内)二城,蜀军采取的是定点式的防卫,只待魏军粮草缺乏自动自动撤兵。此点,恰被魏国利用,并迅速占领了汉中。

    邓艾:被低估的军事天才

    邓艾最早认识到粮食重要性的帅才,他在[济河论]中写道,只有具有压倒性的财政优势才能动用军队,并将对方实力耗光.他建议将寿春作为主产区,大兴水利,兴兵屯田,这一行为为司马氏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邓艾对政治形势的估计也恰到好处,如在诸葛恪在执掌吴国权力后即刻北伐,他估计诸葛恪在失败后,再不会回来,,果如他所料诸葛恪被杀,夷灭三族。另外他在与姜维的十几年周旋中并没有让姜维占便宜,也说明了他在指挥打仗上也很擅长。

    击穿金牛道

    在邓艾进攻沓中,诸葛绪阻截姜维之时,钟会兵分数路利用所有可能的通道进军汉中。此时的蜀国军力衰弱,将军队驻扎在汉、乐二城,这样钟会便兵不血刃地顺利通过各个通道进入汉中盆地,对汉、乐二城展开猛攻。

    钟会的五路大军若想从汉中进入四川,必须走金牛道,此处便是蜀国另一个重要的防御地点。对于蜀国来说,汉、乐、阳安关三城必须相互配合,不得有一处松动,而令人诧异的事,钟会不费吹灰之力就因阳安关的守将蒋舒的投降取得了这个重要的关口。此处失守,汉、东二城成为孤城。此时从四川盆地过来的援军只得驻扎在金牛道的另一处关口:剑门关(剑阁,今天四川广元,三国时称为汉寿),位于嘉陵江和白龙江交汇处,是进入四川盆地的最后一道关卡。在绵竹邓艾在与诸葛瞻(诸葛亮之子)苦战,诸葛瞻战死,蜀后主投降,蜀国灭亡。

    蜀国灭亡表明四川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下降,这种地位的下降是伴随着进出四川的通道的增多而下降的,守卫四川变得越来越困难,妄图依靠汉中和四川一统天下已经变得不可能了。但四川的存在对于两湖盆地和江东来说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东吴的灭亡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进军东吴:最完美的战略进攻

    在蜀国灭亡后第二年,晋朝建立。晋朝在平定北方少数民族叛乱(以鲜卑人秃发树机能为首)之后,着手准备伐吴。

    晋朝总结曹操伐吴失败的原因在于进攻路线单一,北方水战的劣势便被放大,晋国采用了多条线路。

    第一条是从四川、重庆沿长江顺流而下,经过巫山、宜昌直达荆州,甚至可乘船从长江直上建业(南京)。

    另一条是从西晋的南阳,襄阳知道吴国的荆州。

    还有一条类似现代的京广铁路走向,就是从河南信阳翻山进攻武汉地区。

    江淮地区有一条主要通道分成两条:就是从寿春,合肥一带顺巢湖进入长江。另一条从淮河经过广陵入江。

    第三条路是从建业附近的涂中向长江进攻。

    对淮河以南战略要地的占领,是魏、晋进攻吴国的基地,使晋军能迅速推进到长江北岸。晋国的军事战略可总结为五纵一横:即利用南下建业的五条南北通路加上在四川境内多年的水军舰船,晋军经过长期准备形成成熟的决策和信息传递链条成为优势所在。

    公元279年,贾充率晋军五纵一横大军向吴边境挺进。为统一指挥,不至于出现混乱,在经过谁的战区时便有由谁指挥。

    吴军将军沈莹知道晋军中最重要的是王濬的水军,为此,吴军应在长江南岸等待水军到来,但张悌虽知道躲不过此次灾难,也应该北渡一战,赌一赌国运,不出所料,张悌被击溃,丧失了精锐部队。

    三国时期最大的协同作战,经过二王争功,但整体配合上的成功和实序上的精准是后来协同作战的榜样。

    此次的战争却显示了南方人口缺乏,战略纵深不足,无论是“隆中对”战略还是江东战略,因为分散都很难实现有效的协同。

    对对方来说,可利用地图将南方的几个地理单元逐个剥离,再兵分数路,集中于江东,而南方来说,东晋的淝水之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保的样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章 西晋:北方反击战(公元234—公元280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kj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