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 央 帝国的军* shi密码读书笔记(已完结)
第八章 东晋时期的南北争霸(公元280—公元581年)

第八章 东晋时期的南北争霸(公元280—公元581年)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19-10-03 22:11 被阅读0次

    第八章 东晋时期的南北争霸(公元280—公元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寿春是淮河流域的枢纽。司马炎对诸侯王的分封造成了西晋的分崩离析。利用山西的高原统一中国北方,刘渊和石勒给出了另一种模式:即必须利用中原大乱,占据山西和河北,拥有地形优势与粮仓,再攻洛阳,最后获取关中,形成新版的统一路线图。

    东晋将防线设的淮河之上,前秦采用“晋灭吴”模式在淝水的战争因为没有协同作战,加之东晋在淮河的防守远强于东吴守长江,所以失败了。

    秦汉到魏晋,关中防卫中原的门户由函谷关转移到潼关。

    北方战略丰富,南方缺乏纵深,南方一旦失去南京,政权基本也就结束了。南方更是无法通过占领单一城市而控制北方,所以东晋南朝时期许多北伐均失败了。

    寿县(三国两晋时称为寿春)是江淮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曹魏在寿春修建勺陂水利工程,改造沼泽为良田,依靠屯田在江淮站稳了脚跟。后来灭吴之战的王浑主力也是从寿春出发前往长江。

    寿县以北的八公山,前有淝水流过,淝水之战正是在此地发生。

    历史上多是北方政权控制南方,但东晋却是个例外,他战胜北方强敌,将南方国运延续了二百多年,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想巩固政权,却导致皇族内乱

    司马炎在三国基础上建立晋朝之后,如何将王权延伸到吴国和蜀国形成有效的统治?他想到的是利用同姓王侯进行统治的方法,但终因赋予他们权力过大,造成离心倾向。他在关中、荆州、寿淮南和陕西设立四大王,加上全国十几个王。刚开始他禁止王前往封地,在晚年,外戚和本家各王争斗不断。这套借鉴汉朝经验的做法最终导致了西晋政权的分崩离析。

    八王之乱爆发之时,原属蜀汉和和东吴地区的反晋斗争也展开了,如氐人建立的大成政权,陈敏叛乱,琅琊王司马睿在江东的统治等。

    两赵之役:从山西统一北中国

    山西(古称并州)位于黄河以东和以北,太行山以西,称为中原的屋脊。因地势使从山西进攻陕西,河北,河南都有占有地利优势。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山西进入陕西进攻长安的路主要有四条:一是从太原顺汾河而下,在河津市附近的龙门渡河,从北方进攻第安;第二条:从临晋关(蒲阪)渡过黄河,向西袭击长安;第三长是从太阳渡渡过黄河,到黄河南岸的三门峡(陕州),并入了长安-洛阳大道,沿漯河进攻长安。(此路秦汉时期最常用);第四是:从离石一带渡过黄河,进入陕北的延安、榆林地区,再南下进攻长安(最偏僻)。

    从山西进入河北主要有太行八径中的两条:通过邯郸的滏口道和通往石家庄的井陉道。

    从山西进入河南进攻洛阳的路有:东方:入河北,顺太行山东麓,南下经荥阳进入河南境内;西方:从太阳渡渡口渡过黄河;北方:经上党,过天井关,再过黄河孟津渡口。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将中原撕成了碎片,加上山西的地利优势优势,使从山西统一中国成为可能。

    刘渊所在的匈奴部落在曹魏时已进入中原,在八王之乱时,匈奴在山西的根本已稳,妄图一逐天下。他从左固城(山西离石)出发,利用井陉道和滏口道,占据了山西、河北之后,从三个方向攻打洛阳:一是从安邑渡过黄河,西面进攻洛阳,二是长子(山西长治)直接南下,三是从河北进入河南,东部打击洛阳。后其子刘聪攻克洛阳、长安、西晋灭亡。

    刘氏的战略中,对某些忠于晋朝的军阀势力以及某些内部分裂出来的有二心的军阀没有做到彻底剪灭。前赵政权不足以对抗这些势力,而东晋在南方却已经占领了寿春,襄阳等地。在重重压力之下,前赵将统治权让于了石勒。

    石勒原是刘渊的部下,在公元312元,他意识到在全国范围内,只有长江、淮河之间的一部分领土,以寿春为中心,以此为依托才可进攻江南。但在寿春石勒被司马睿击败。此时,谋臣张宾提出:北上河北地区。石勒采取了这个建议,率军北上,占领了河北省邢台的襄国城。但在襄国城四周有几处军阀:刘昆(西方,并州),王浚(北方,幽州),曹嶷(东方,青州)。石勒用计除掉了王浚,赶走了刘琨,灭了占领了幽州的段匹磾,他在占据幽州,并州,青州后,南下攻克了洛阳,同进占领了兖州和豫州一带。公元329年,石勒占领了长安,自第二年凉州也称臣后,石勒(后赵)实际上已经统一了北方。与东晋政权(南方东部)和大成政权(四川氐人建立)形成了又一次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很快这个局面便分崩离析了。

    后赵存在二十年后,冉闵建立冉魏政权,一年后,再被慕容氏燕国所灭灭,北方再一次混乱。

    前秦:从关中到北中国

    在后赵石虎时期,大量胡人包括符洪及其族人被大量迁入中原。氐族人本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先后投奔前赵政权和后赵政权。在后赵内乱之时,石虎派遣符洪(前秦)和姚弋仲(大夏国,赫连夏)镇压东宫力士的叛乱。但后来掌权的权臣石闵(冉闵,建大魏国,史称冉魏)妄图将符洪调回中原,此举惹怒了符洪,他投奔了东晋,被称为氐王。此时的后赵处于南北夹击之中,南方为东晋,北方为大燕的鲜卑族人慕容氏。

    公元350年,燕王慕容儁率三路大军南伐,攻克蓟城(北京),两年后灭了冉魏,前燕国定都邺城,在此期间,符洪离开中原回到了关中地区,符健兵分二路起兵进攻长安:一路已从孟津过黄河南岸经潼关入长安,一路走黄河以北,经过轵关,从蒲坂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公元369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前燕,虽然失败,但削弱了前燕,给前秦留下了机会。公元370年前秦首先占领洛阳,经北线进攻晋阳,然后从洛阳出发北上上党,从而控制了整个山西。前燕灭亡后,前秦获得了中原腹地,开始了对付北方的小政权,首先吞并了关中平原上游的仇池国(同为氐族),两年后击败凉州刺史,获得汉中地区,并由大将杨安率军从剑阁进入四川盆地。后来又拿下了前凉国和代国。到这时,前秦王苻坚已经彻底统一了北方。

    前秦占领了四川,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性。若按照“晋灭吴”的模式,东晋的灭亡也指日可待。但淝水之战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结局。

    淝水之战:淮河防线成关键

    公元378年,前秦王符坚向东晋发动进攻。他在东西两方向同时进行的军事部署,结局喜忧参半。占据了若干战略要地,如南襄、荆州等,但在淮南地区却遭遇惨败,最终只获得了彭城。但这些战略要地的丢失却使东晋的防守捉襟见肘,但相对东吴来说,东晋掌握着寿春和淮阴,战略纵深稍强,东晋将防线设在淮河流域,此处的地理气候对北方军队来说就是死地。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符坚决定仿照西晋伐吴的战略,完成一次规模巨大的协同作战。

    前秦兵马分成四路大军:一:从四川沿长江而下,二是从襄阳出发进攻荆州,三是从项城进攻寿阳,再沿巢淝水道到达历阳重镇,在当涂附近过江进攻建康,四是从河北彭城而下,沿泗水进入淮河,直指广陵,直下建康。

    前秦伐东晋与西晋伐东吴来说,前秦兵力更为强大,准备也更充分,东晋的防守也并不比东吴强多少。东晋将军队分为荆州和江淮为中的两翼,但面对前秦主力大军的东翼兵力却相对较少,但前秦的兵力在战略上却有两个弱点:首先是协同能力不足,另外是淮河流域的泥沼放缓了进攻的速度。符坚在未等到大军集结完毕,就率领一部分人向寿阳行军,这便削弱了人多的优势。当双方在淝水相遇之时,晋军指挥官谢玄要求前秦军队后撤,以便晋军能够渡河作战,而前秦以为可以形成背水阵,却误中其计,主动撤退,而后前秦占领的北方迅速碎片化,建立了一些小国家如南燕,后秦,后凉,北魏,南方的东晋的版图也达到了极致。淝水之战的胜利说明,说明西晋灭掉东吴并不是一种必然,西晋的服务生包含了几个条件:在淮南以南获得立足点,将防线压到长江上;各条战线协同作战。若三个条件缺少一个,即可能陷入淮河流域的泥沼中,如此便给南方创造了机会。

    东晋获胜后,必然选择北伐收复中原。

    尴尬的北伐

    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东晋大将刘裕组织了一次针对后秦的北伐。刘裕不但进行了一次北伐,同时还镇压反叛的一系列内战,如征伐四川,剿灭谯纵等战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刘裕的北伐共有两次:第一次是讨伐南燕的战争,灭了南燕国,在进行第二次北伐之时,他参考了前几次的北伐,重视后勤保障喝死,他认为进军关中的道路无非有三条:第一,四川汉中地区北上翻越秦岭,二是从南阳走武关,蓝田直接进入关中,三是从东面的河南境内的三门峡、潼关进入关中,综合考虑后,他放弃第一条。第二条路上只留少量军队牵制。

    长安与洛阳的关口从秦汉时期的函谷关转化为三国时期的潼关。潼关四周均为高耸的崖壁,在潼关以南紧挨着土塬有一条禁沟,地势更为险峻。他派遣各路大军前往洛阳,在洛阳集结以后再入潼关。

    北伐进展顺利,先锋部队首先占领了洛阳,未等刘裕主力部队赶到便往潼关出击,虽然突破了潼关,但在定城却与秦军陷入僵持。这时刘裕大军因绕远无法到达,作为牵制作用的第二条路的沈田子却出乎意料之外攻克了武关,直达蓝田的青泥关,进入关中平原。此举让秦军感到惊慌,沈田子以极少的兵力击溃了后秦军队。后勤灭亡后,刘裕获得了黄河以南的中原以及整个关中。但最后在建康却发生了内斗,王镇恶和沈田子两位北伐功臣死于非命。

    在北方的大夏(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采用“关门打狗”攻略,进攻潼关,同时封锁武关以北的两座要塞青泥和上洛,截断晋军退路。随后,他对长安发动了攻击。刘裕终因失去关中人民的信任而失去了关中,将关中拱手让给了赫连勃勃。

    此次东晋的北伐是整个东晋南北朝两百多年时期历次北伐的一个缩影。这些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如:京的祖逖北伐,东晋殷浩、桓温的北伐,以及公元430年宋文帝的北伐,大多无可建树,到南朝时,政治实力越来越差,再无力北伐。

    作者总结从蜀汉到元代之所以没有南方统一北方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战略地理。

    对于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地理中心在南京。南京失守则政权结束。当时来说浙江、杭州一带为边缘地带,荆州实力不足,湖南与江西如同两个口袋,进易出难。所以南京政权就是南方政权,南京的丧失就是政权的瓦解。但北方地理复杂,不存在如同南京一样的中心,如此北伐必须控制洛阳和长安,首先则必须进攻塞外,获得山西。环环相扣才可成功。但大多数的北伐不能实现如此众多的任务(只有刘裕完成)。

    最终,秦岭-淮河成为了中国军事地理的分界线,虽然近代军事科技发展迅速,但仍无法完全改变北方战略上的优越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八章 东晋时期的南北争霸(公元280—公元581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kj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