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专业是经济学,经济学的立论就是在一个完美、理想的社会结构中,理性的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确定的;经济运行规律是可察觉可控的,政府采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可以精准的控制经济运行。当然经济学提供了一个进入经济领域学习的台阶,经济思维和框架离不开经济学的学习,但是离开这个书上的真空环境,我们发现市场和参与的人真是太不真实太不完美了。我自己,有时候因为莫名就对某只股票有好感,觉得价格也差不多,就杀进场;看着早上开盘大盘就大跌,等不到跌势稳定就买买买,结果尾盘翘上来了;比如明知道再等几天双11,价格真的有一点优惠,但是我就是想现在到手。
经济学对经济救世的意义更大,但是回到人的层面就不是那么灵了,毕竟现实中的人大部分或者大多数时间都是不理性。人的不理性用什么来解释呢,隐约觉得和心理学相关,但是我一直没有接触到这样的知识。最近家人在群里分享了陆蓉的《行为金融学》课程,才觉得看到了一点门道。行为金融性和传统金融性是针锋相对的,因为它的底层构建截然不同。
双方的分歧主要有三点:
一是传统金融学认为大盘不可预测,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大盘可预测;
二是传统金融学认为认识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不但非理性,而且一群人在一起容易产生系统性偏差,也就是如果前面的人错了可能会带歪市场;
三是传统金融学认为套利可消除一切价格偏差,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套利时有成本、风险、收益不确定的,即有限套利
有限套利使得理性人不敢去套利,从而套利一直存在,这便出现了价格错误,价格与商品价值总是不匹配的。
所以在一个有摩擦的市场上存在价格误差,这是行为金融学的一条腿。而造成价格偏差的原因是行为金融学的另一条腿—心理学。
感觉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接地气的学科,期待陆蓉老师的后续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