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组的张老师上了一节复习研讨课,主题是“病句修改”,我们昨天评课结束后,我心里一直在思考这个课该如何上好,但是一个人的智慧有限,我又与一些更有经验的老教师们电话讨论了一下,现在心里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想赶紧记录下来。
在我这个听者看来,她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明确“病句”的概念;(板书)
2、明确病句的八大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多余、句式杂糅、语序不当、句意歧义、不合逻辑、用词不当。(板书,并分别举例讲解)
3、分组分任务讨论,辨别病句类型
4、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老师予以纠正
5、讲解做过的病句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病句类型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堂课结束后,引起了我们许多思考。张老师谈到自己这堂课的设计意图以及课后反思时,她认为自己这堂课并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最典型的课堂事件是一个女孩站起来分析了三个句子,三个句子都辨别错误。张老师认为自己判断学情有误,学生消化不了这堂课的内容。
我们组的几个老师听完也有同感,小熊老师认为,病句课与语法息息相关,但七上还没有设计到语法讲解,所以病句课的推动会比较艰难,但是她本人在班里也讲了这样类似的一节病句修改课,也就是说明知道可能会有接受的问题,但还是上了,因为考试要考病句的。
龚老师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问题是在于没有给学生用清晰明了的图示法、也没有用对比鲜明的PPT来呈现主要内容,单单用密密麻麻的一张学案来引导学习,学生消化起来有点艰难。
彭老师认为,病句修改要教给学生每道题都可以用的答题方法,比如勾画圈点,“没有语病的一项”or“有语病的一项”都应该圈起来,比如反复阅读法,病句没找到语病可能在于读的次数少了,一些信息没有捕捉到。另外彭老师提出,这八大类型可以进行归类,如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用词不当可以都归为“不当”,一起讲解。
我当时在评课时提出的观点是,不建议让学生反复去辨别病句的类型,会修改病句应该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会辨别病句类型应该是次要的。但我又觉得这似乎是个不成立的观点,当场又提出了我的疑虑:不会辨别类型,又该如何去修改病句呢?就像医生看病一样,不知道病因,如何治病呢?
又引起组内老师的一番争论,大家各持己见,小詹老师同意我的说法,辨别类型可以简单带过,重点是会修改,龚老师说,辨别类型很有必要,我教七年级学生时也是教了病句类型了,虽然学生不懂语法,但通过反复练习,纠偏,学生到了八年级也能准确辨别病句类型。
听龚老师这样一说,我又觉颇有道理,似乎可以一试。但这堂公开课应该如何改改呢?我个人认为并不能仅仅是加上PPT这么简单,可以有以下调整:
1、课堂容量应该减少。病句类型中分的八类,这堂课我们可以着重带学生一起探究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这四种类型,减少学习压力。另外四类下次再讲。
2、课堂导入或者收束部分可以适当引入有趣的案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避免整堂课过于沉闷。比如范冰冰当时那封语病百出的道歉信。
3、小组分配任务时,可适当减轻任务难度,每个小组分析一个题或者一种病句类型。
4、在七下讲完了语法课之后,学生对基本的句子成分有了初步掌握之后,再讲病句修改课。
看花容易绣花难,我们每次评课都能很容易发现对方教学中的问题,但等自己实操时,并没有十足把握能比对方上的更好,每一次公开课对听课者和讲课者来说都是一次修行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