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星移:
典型的小康二胎家庭孩子,深深地活在优秀哥哥的阴影里;
两个孩子的家庭里,最容易遭遇的就是“同胞竞争”问题。
当沈星移的父亲教训他时,会说:“你大哥8岁就过目不忘了,可看看你自己,连家里做什么生意都不知道!”“你大哥要是还活着该多好,我就不用跟你这个败家子儿生气了!”是不是很熟悉?
一个总被拿来跟兄弟姐妹进行比较的孩子,会体验到父母的爱被剥夺与关注的丧失,甚至是屈辱。会产生:“我不好”“我不行”“我是不配被爱的”的极端心理。
有一个姑娘说她永远也忘不了一个场景:她抽泣着在墙角罚站,妈妈在大声责骂我,一向贴心的弟弟一边讨好地给妈妈捶背,一边得意地看着她偷笑。这种委屈和屈辱感伴随她很多年,以至于她现在还在暗暗恨着母亲。
所以,有两个孩子的父母请一定做到:不要当着一个孩子打骂另一个孩子;孩子打架,在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插手;不要总让一个孩子让着另一个孩子;尽量给予孩子们平均的爱,独特的爱。
2
吴聘:
专制集权家庭出身,受过良好教育的“富二代”;
吴家东院大少爷吴聘的人设可以说是很完美的。家境殷实,知书达理,性格温柔,饱读诗书,宠妻狂魔,有能力又有颜值。难怪很多女性感慨,吴聘才是婚姻里男人该有的模样!
但吴聘的人设有一个很大的隐藏“bug”,就是他太听话了!太听话就会导致性格懦弱,做事保守,创新能力弱,进取心差。
吴聘很像我们身边那些学习好、有礼貌、懂事、干净、静如处子的乖孩子。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多参与了每一个成长细节,被要求最多的就是“要听话”,不然就会受到惩罚。
从小时候的你要读这样的书,穿这样的衣服,考这样的学校,到长大后的你要选这样的工作,你要跟这样的人结婚,你要生几个孩子……
他们就像一棵小树,父母手里握着一把剪刀,随时修剪新冒出的那些不合规矩的枝杈。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要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3
周莹:
出身“屌丝”,跟随老爹走南闯北卖艺,放养式的单亲家庭娃;
我们为什么喜欢周莹?绝不仅仅是因为她凭借一个弱女子之力,成为陕西女首富。而因为她是一个鲜活的人。
这种鲜活在她身上,就是好玩、有趣、善良、重情义,不循规蹈矩,敢想敢做,敢爱敢恨,有天赋又有情商,更难得是那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儿,见神敬神,遇鬼杀鬼。
虽然她爹周老四看似特别不着调,却给了她另一种安全感。周莹问:“爹,我们有家吗?”周老四答:“在哪儿能睡着哪儿就是家!”
这种安全感是,让周莹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乐观面对。
比如面对吴家东院的没落和一筹莫展的婆婆,周莹说:“这式易堂的大印怎么没用?可以当镇纸,当砖头防贼,还能垫桌子用!这大当家的我可以不当,但是这银子我必须给要回来!”
社会学家总结一个人能成功的要素,就是智商、情商和逆商。而从周莹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更多鲜活的教育启示。
对孩子,别管太多,别爱太少
见过一个小男孩,很想要一个同伴玩的红皮球,妈妈怎么也不肯买给他。这个妈妈搂着他,柔声细语地跟他解释,我们要攒钱去巴黎看埃菲尔铁塔,去伦敦看大座钟,去坐飞机,去看世界,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孩子小声地抽泣着,被冗长的大道理紧紧包裹着,十分无助:什么环球旅行,他现在只想要一个小小的红皮球带来的幸福感觉啊。
父母不懂教育不好,但“太懂”教育了,会牢牢将孩子锁住。给孩子的教育太满,就会像吴聘一样,将他局限在一个框子里。在这个框子里,他很圆满,但出了框子,都是茫然。
教育一定要接地气。
带孩子去高档餐厅吃饭,去国外旅行,去博物馆参观可以增长见识,但带孩子去菜市场、去超市、去早餐铺,让他们辨识嫩绿娇红的蔬菜、水果,听听各腔各调的吆喝声,感受日间寻常的烟火气息,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加鲜活的教养和对孩子探索欲望的牵引。
很多孩子聪明,乖巧,文静,看上去很好,但细细一看,眼神里充满了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冷漠,毫无生机。家长的一句“你只管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不知道害了多少孩子。
一个不被拿来比较而是被父母看见的孩子,
一个在规矩之外拥有内心自由的孩子,
一个看过,听过,闻过,摸过,感受过鲜活的孩子,又何愁不是未来的大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