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做到,就要物理上接近目标。”这是央视主持人张晓楠常说的一句话。
她曾经是李笑来在新东方的同事,从小的梦想就是到央视当一名主持人。考大学时想报考北京院校,没有如愿,毕业后就到北京新东方当了一名托福老师,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了央视。
工作两年后她去哥伦比亚大学读金融硕士,发现哥大竟然是“央视的人才摇篮”,很多相关人士都在那里进修。她又做出了重要决定:物理上更接近那些人。现在她已经在央视当了很多年主持人。
很多时候,“目标”就是那些做得到、做得好的人。
网络流传一句话“一定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这样会更上进;一定要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这样你会更阳光;一定要和善良的人在一起,这样你会更幸运。”
类似于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李笑来引入镜像神经元这个概念,从人类生理结构和心理偏好上解释了这一现象。
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在看到别人的某个行动时被触发,这些神经元会“镜像”被观察者的行为,就好像观察者自己有同样的行为似的。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护士嗔怪葛优的表舅,给葛优扎针,你咧什么嘴。先不说这次扎的真是表舅的胳膊,如果不是,他咧嘴也正常。
我们看着别人打针时不是自己也会觉得疼吗?就是我们的镜像神经元正在模拟我们看到的行为,然后产生相似的“感受”。
镜像神经元显然在学习能力方面有很大作用,因为学习行为里大部分就是模仿。模仿能力强,学习能力就强。有个有意思的点:镜像神经元好像只能由亲眼见到的人触发,真人影像也可。
孩子小时候看到日本有个著名的钢琴手“触手猴”弹琴的视频后,就坚决要求学钢琴,那位钢琴手每次弹琴时就会在钢琴一角摆上一只毛绒玩具猴子。
明白了镜像神经元的原理,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在个人成长方面,向优秀的人物学习,物理上更好地接近目标;
在亲子教育方面,自己也可以成为那位需要接近的目标,因为身教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言教。
李笑来认为,学习行为也是社交行为,我们看到优秀的人很努力,也会自发地强化自己的内驱力,向优秀的人看齐。
他曾经错过一次操作系统升级的机会,所以他后来醒悟到,不要把自己隔离开来,要想尽办法让自己接近那些优秀的人,哪怕无法与他们有太多的交往,能够见到优秀的人,也会刺激镜像神经元,自然而然地产生更强的驱动力。
网上频频出现,某某大学一个宿舍4人同时考上研究生或保研,也是优秀的人会带动其他人一起进步。
所以我们常说学习氛围很重要,环境很重要。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效社交,一定是群体共同成长。
父母教育孩子,如果自己坐在那里刷手机、看抖音,孩子也很难安心学习。捧书阅读的父母也会触发孩子的镜像神经元,让孩子变得爱读书爱学习。
耳濡目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有效的教育。
古人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做,假以时日,应该想不优秀都不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