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姬姓,叔孙氏第8代宗主,名州仇,谥武。东周时期诸侯国鲁国司马,“三桓”之一,又被称为叔孙州仇,是叔孙不敢(也叫叔孙成子)的儿子,叔孙辄的哥哥。
子服景伯:也叫子服何,子服氏,字伯,谥号景。子服氏世代掌管鲁国祭祀,故子服景伯以明礼而闻名于世,他是不是孔子学生尚无定论,有人认为他是子贡的学生。
子服景伯是鲁国大夫中与孔子及孔门弟子关系十分密切的人,《论语》有两次提到他,《左传》中记载了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鲁桓、僖宗庙着火,他前往参与了救火。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吴国和鲁国会盟于鄫(今山东苍山西北),吴王要求鲁国献上一百头供奉祭祀的牲口,子服景伯据理力争而未果。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吴国力图称霸,邀请鲁国、晋国、周王室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他因为反对吴王夫差率鲁哀公拜见晋侯而被吴囚禁监押起来,后来他以巧言利舌而被释放。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去世前一年,他与孔子的弟子子贡一起出使齐国。
譬:形声字。从言,辟声。《说文》:“譬,谕也。”意思就是打比方。
“譬”在先秦典籍中是个常用字,常与“如”连言,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襄公三十一年》: “譬如田猎”、《昭公元年》:“譬如农夫”等等。
但在出土古文字材料中,未见“譬”字。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 “弗辟也,辟则知之矣”中的二“辟”读作“譬”,“譬”是在假借字上加义符分化出的一个形声字。
此字出现不会早于战国,《左传》等先秦典籍中的“譬”当是秦汉以后古籍整理者的转写。
宫:室也,会意字。从宀(mián),躳(躬)省声。甲骨文的宫,外形像围墙,内部的两个“口”像房屋,“宫”的原义就是有围墙的房屋。《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秦汉以后,宫特指君王居住的地方,如王建的《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宫也指宗庙、神庙、学校等。如“临水宫”,“学宫”。又如《诗经-召南》:“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又五音中声曰宫,相当于现在说的“do”。《前汉·律历志》: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倡始施生,为四声纲。
肩:象形字转形声字。肩的甲骨文就像人的肩胛骨,后演变成从户从月的形声字。本意指脖子旁边胳膊上边的部分,人常用肩负物,故引申而有肩负、担负之义。再引申而有委任、任用义。如《书·盘庚》:“朕不肩好货。”孔颖达疏:“我今不委任贪货之人。”
窥:小视也!形声。从穴,规声。本义:从小孔或缝里看。如《孟子·滕文公下》:“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
窥也引申为“图谋”等意,如宋·姜夔的《扬州慢》:“自胡马窥汉去后。”
仞:长度单位,《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也。”如《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夫子:尊称,指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本文出现了两次“夫子”,前一个指孔子,后一个指叔孙武叔。
全文理解为: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明。”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子贡不愧是孔门“语言科”第一、被孔子称赞“赐也达”的人,果然很会说话,他用宫墙来比喻学问的深度。
子贡谦虚地评价自己学问只有齐肩高,而自己的老师学问高到很少人能看得懂。子贡不骄傲,不自夸,极力尊崇自己的老师,是品德高尚的表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晚年,子贡在经济上给予很大的帮助,孔子去世后,子贡伤心欲绝,是唯一为孔子守孝六年的弟子。
后人认为,用“数仞宫墙”还不足表示孔子学问之高,应该用“万仞宫墙”来比喻学问之高深。
明代曲阜城正对孔庙的的正南门,原叫仰圣门。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于其门额题“万仞宫墙”,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可见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中华尊师第一人——燕伋
有首诗云:“千川自古多俊才,数辈儒风继往来。燕子归来携六艺,中华尊师第一台。”
诗中的“千川”指今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燕子”的故乡,“燕子”就是“中华尊师第一人”燕伋。他师从的是古往今来华夏第一名师、至圣先师——孔子。
燕伋,字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周景王4年(公元前541年),燕伋出生在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一个“三代同堂”“五世公族”名门望族。
22岁时遵照父亲的遗愿,跋山涉水、晓行夜宿,行程四千余里,到达山东曲阜拜长自己十岁的孔子为师,曾跟随孔子及同学南宫敬叔、仲由等人到周都洛阳向老子“问礼”、“学礼”。
27岁回乡耕读8年,35岁时,自觉学浅又穿行中国,跟随孔子考察宣传仁政思想。40岁学成返乡设馆教学18年,教化乡里。
周敬王十一年(前484年),因孔子的儿子伯鱼去世,年近六旬的燕伋,在诸侯林立、战乱频仍的时代,第三次踏上奔赴鲁国的遥途。
此次赴鲁,燕伋在恩师身边从学侍奉了三年,直至孔子过世,又为恩师戴孝守灵三年,方才辞鲁归里。
燕伋第一次拜师时,携“秦酒(也称柳林酒,西凤酒)”作为拜师的见面礼。孔子尝了燕伋送来的酒后非常高兴,遂将燕伋收在门下。
随后,孔子携弟子适周问礼,见到老子后便将“秦酒”作为珍品赠之,老子也赞不绝口。孔子师徒在周游列国时,又将“秦酒”作为礼品赠予各国诸候和国君品尝,更加显示出“秦酒”的尊贵。
公元前501年,燕伋学成归来,社教千阳,聚徒传道,授业十有八春。在此期间,他因思师心切,经常饮“秦酒”。
传说燕赴鲁求学前,父亲为他做了一条桑木担。燕伋挑着扁担跋山涉水,甚至用扁担驱赶路上的豺狼和劫匪。
与孔子游周都拜见老子时,又用此担为孔子挑行李、挑书籍。返回家乡前,孔子题字“铁扁担”作为对燕伋的褒奖。
据说,燕伋回国时,想请孔子一起回秦国讲学。途中,子路故意把一锭银子丢在路上,并竖牌“天赐燕伋一锭银”。
燕伋看到后,在牌子上写下“横财不发有德之人”。孔子得知后,对燕伋大加赞赏,说道:“秦有汝足矣,无需老朽。”
于是燕伋一个人回到秦国,正式传授儒家学说。在此期间,他非常想念老师孔子,便日日登高,遥望鲁国。
为了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他每日上裴家塬时,就用衣襟兜一小撮土垫在脚下,向东方眺望,以寄托自己对恩师的思念之情。
岁月流逝,日月更替,脚下的土丘与日俱增,小堆变大堆,遂成一高11米、底径达35米的锥形土台,这个锥形土台便是千百年来被世人称颂的“燕伋望鲁台”。
筑台尊师,其心之诚,其志之坚,其举之奇,无人可比。民国十八年立碑“燕伋望鲁台”至今幸存,被世人誉为“中华尊师第一台”。
1957年,燕伋望鲁台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望鲁台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燕伋一生尊崇恩师,如待神明,亦被尊为先贤的他,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尊师重道。望鲁台也成为中华尊师重教,尊崇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文化符号。
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文化精髓,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儒家学说,用言传身教树立了良好的范例,开创了西秦设馆教学之先河。
燕氏后代的祖祖辈辈受燕伋家风的影响,保持着耕读传家、知书好礼家风良俗。在燕伋精神的感召下,千阳尊师重教风气日浓。
至今在千阳众多的民间古迹堂屋及大门之上仍完整保存着“耕读传家”“知书好礼” 和“勤俭持家”等木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