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借钱的风波
今天朋友向我抱怨,她要买买房子,向最好的几个朋友借钱,借了一肚子火。
A朋友说自己正在产检,妈妈前段时间刚做完手术,手头很紧。自己的婆婆和公公身体也不好,也要长期吃药,还得定期去医院做检查。
B同学说自己刚买了学区房,孩子刚报名上幼儿园,手头的钱交了报名费,实在困难。还在微信中发了前两天刚签完的购房合同。
C同学说本来答应借钱了,结果没两天,又说,孩子病了,正给孩子看病呢,手头没钱了。还把诊疗手册拍照发过来。
D同学直接说,自己没钱。
她最生气的是,A同学已经买了三套房了。她买第二套房子的时候,向自己借了两万块,自己十分爽快地就打钱了。
B同学买第一套房子的时候,也跟自己借了一万块。自己当时想着,很好的同学,当然得借给了,第二天就去银行打款去了。
C同学刚结婚那会,手头紧,跟自己借了两万块。都是好同学,朋友把自己的定期取出来,借了出去。
D前几年炒股,赔钱赔得入不敷出,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朋友也借了五千块给他应急。
这些同学都是借完之后两三年,都没有主动还回来的。前年,我朋友弟弟买房,朋友才要回来,有一个同学,朋友催要了了好几次才还完。
我这位朋友,心里极其的伤心。自己买房凑首付,差的钱也不多,每个人分担点借,而且也承诺了,买完房,款贷下来,取公积金卡的钱,就会还钱给他们。朋友以为很快就能借到凑齐首付,没想到是一个这样的结果。眼看着,离截止日期越来越近,朋友从生气成了不甘心。她开始失望,带着愤怒和不解,找我倾诉。
02 你帮助过的人不一定会帮助你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认为你之前帮助过的人,在你困难的时候会帮助你。现实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你帮助过的人未必会帮助你。
二战的时候,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1942年,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量对策,决定向非犹太人寻求帮助。小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因为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的。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去找他。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求助。
贾迪却不赞成,他认为应该向木材商拉尔夫·本内助求助。波德默家族是跟他打工起家的,后来经过他的资助,波德默家族才有了今天的家业。
第二天,两个儿子出发走到半路,小儿子决定去找银行家奥尼尔,而大儿子去找木材商人本内特。
最后是,银行家出卖了大儿子,小儿子在木材商人的安排下去了美国。
故事的最后告诉我们:“帮助你的人会愿意继续帮助你;而你帮助过的人却未必愿意帮助你。”
钱这个东西又实在太敏感了。你把信任和金钱送出去,反过来发现回应你的是无声或者一巴掌……一夕之间就能让关系好的朋友信任感崩塌。
左小祖咒在钱歌中唱到:“借钱给朋友,就会失去钱 不借钱给朋友就会 失去朋友 但是没有互相帮助,朋友又失去了意义。”
你把对方当成真正的朋友,借钱给他,要么就是因为对方不还钱,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要么就是你向他借钱的时候,对方并不如你当初爽快,惹得自己不痛快。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应该懂得感恩。谁也不希望自己曾经的善意、热情换来的却是冰冷与敷衍。但现实,常常会给我们来上一课,刷新之前的认知。
03 失而复得的朋友
我想起在刘墉老师《萤窗小语》里的一个故事:
某日我到一位教授家拜访,正碰上他的朋友去还钱。那人走了之后,教授感叹说:“失而复得的钱!失而复得的朋友!”
“失而复得的朋友?”我不懂
教授笑笑:“我把钱借给朋友,从来不指望他们还。因为我想,如果他没钱而不能还,一定不好意思再来,那么我吃亏也只是一次;如果他有钱而想赖账,一定不敢再来,那么我等于花点钱,认清一个人。谈到朋友借钱,只要书目不太大,我总会答应,因为这是通财之义;至于借出去之后,我从不催讨,因为难免伤了和气。也因此,每当我把钱借出去,总有既借出了钱,又借出了朋友的感觉。而每当不待我开口,他们就如约将钱还来,我则有失而复得了钱,且失而复得了朋友的快乐。”
很多时候,有朋友着急用钱,我们肯定会想办法帮忙,借钱给他,我们不妨像这位教授一样,我把钱借出去,等同于把友谊借出去了,等到拿回来的时候,还收获了满满的友情。如果朋友借钱不还,你觉得,花点钱,卖了个朋友,值不值?这样想是不是就释然了很多。
无论如何,朋友肯借钱给你,他们与你既没有血缘上,也没有法律上的羁绊,这样的情谊是人生中颇为珍贵的,我只想说,且行且珍惜,这样的朋友是值得你怀有感恩之心,回馈对方的。
反过来,如果你向曾经你借给钱的人去借钱,也不能抱很大希望对方就会借给你,这也是人性使然。对方习惯了你的帮助,而他还没有习惯帮你。
从我这位朋友的借钱风波上,我也想到,很可能不是对方不在重视他们之间的友情。而是,在这样并不富裕的时候,他们有更重要的人需要这份钱,不凑巧的是,他们当下都缺钱。
网友评论